上证指数 3635.13 -0.12%
|
深证成指 11128.67 -0.26%
|
恒生指数 24858.82 -0.89%
|
纳斯达克 21449.88 0.97%
|
日经225指数 41820.48 1.85%
|
鲁克 站内编辑
6955 文章
9655020 阅读
首页  >  要闻 >  综述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咖啡经济的史诗
2025年08月08日 13:20    
收藏  
举报

在CBD的白领,早上不会少一杯冰美或星巴克拿铁。

中国人传统上爱喝茶,可惜泡茶费事,费力,不适合快节奏的都市生活。

如今茶楼越来越少,咖啡店却遍地开花。这种现象,让老一辈人不胜唏嘘,所谓咖啡是西方文化的殖民。

其实,咖啡压根儿不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你追溯它的源头,你会发现,这和音乐的起源,人类起源一样,都来自神秘的非洲。

公元9世纪,在埃塞俄比亚的高原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据说,一位名为卡尔迪牧羊某天,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羊群啃食了某种鲜红浆果后,竟像打了鸡血般狂蹦乱跳!好奇心作祟,他煮熟了浆果,自己尝尝,结果苦得舌头直打颤,真是“好奇害死猫”,不过没多久咖啡因就上头了,直冲脑门,虽然他没有像山羊活蹦乱跳,但也是猫儿满血复活。

就这样,卡尔迪制作了人类史的第一杯咖啡。

浆果的魔力一传十、十传百,当地人纷纷开始种植这种神树Coffea arabica ,当地人把浆果奉为为圣物。

没多久,这个传奇故事跨越红海,传到阿拉伯半岛。有苏菲僧侣把这种子带到了也门。他们巧妙烘焙、研磨豆子,酿成热饮“qahwa”。从此,咖啡在阿拉伯人中间传开了,也门一跃为咖啡产销重镇。

16世纪(1516-1517年),奥斯曼帝国崛起,他们的军队打到了埃及、黎凡特,入侵红海沿岸。他们征服了也门人,但咖啡征服他们。咖啡不再只是阿拉伯人的专享,而是化身为“奥斯曼饮料”,在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的街巷。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成为社交狂欢、政治辩论的文化圣地。随着奥斯曼帝国不断地扩张和贸易,咖啡被带到了世界各地——可以说,咖啡“兴起”于也门,却被奥斯曼发扬光大。

随后,欧洲人经威尼斯商人见识到了咖啡魔力。其中法国人和荷兰人偷取种子,移植到他们占有的殖民地。咖啡从奢侈品变身帝国扩张利器:英国东印度公司和法国殖民者将它带到印度、爪哇和加勒比海。

在18世纪的加勒比海岛屿上,海地(当时称为圣多明各)作为法国最富庶的殖民地,一度主宰全球咖啡产量,出口量占世界一半以上,咖啡豆从崎岖的山区源源不断地运出,支撑着欧洲的奢侈消费和帝国的财富积累。 

然而,这份繁荣建立在残酷的奴隶血汗之上:数十万非洲奴隶被贩运而来,在炎热潮湿的种植园中被迫劳作,遭受鞭打、饥饿和疾病的折磨,平均寿命仅有几年。 

这种不人道的剥削最终点燃了1791年的海地革命,奴隶们起义推翻法国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却也摧毁了咖啡产业,留下血泪交织的殖民遗痛。

1822年巴西独立,咖啡取代糖业成出口王牌。里约热内卢山丘化作“咖啡王国”,移民蜂拥而至,大量的奴隶进了种植园。到1900年,巴西垄断全球80%产量,咖啡男爵筑华丽庄园,豆子驱动铁路建设和城市化。圣保罗咖啡交易所成南美金融心脏,咖啡经济点燃巴西工业革命。

独立运动席卷到南美,1822年,巴西独立。独立让巴西人摆脱了葡萄牙的贸易垄断,能直接面向世界市场出口,积累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工业化。以前,在葡萄牙殖民时期(1500-1822年),经济主要依赖糖业种植园和奴隶贸易,到18世纪晚期,糖业面临加勒比海其他殖民地(如古巴和海地)的激烈竞争,产量和价格下滑,迫使巴西寻求新作物。

好在巴西东南部的热带气候、肥沃土壤和适宜海拔(如圣保罗和米纳斯吉拉斯州)完美适合阿拉比卡咖啡生长,加上奴隶劳动(直到1888年废奴)和欧洲移民的大量涌入(如意大利人),推动了大规模种植园扩张。 

巴西独立提供了经济自主权和市场机会,让咖啡从殖民时代的“小配角”变成独立后的“主角”。

咖啡迅速取代糖业,成为出口王牌,点燃了这个新生国家的经济引擎。里约热内卢附近的山丘瞬间变身“咖啡王国”,吸引无数欧洲移民蜂拥而至,同时大量非洲奴隶被贩运进广袤的种植园,在血汗中浇灌出金色的豆子。

到19世纪中叶,咖啡出口带动了铁路建设、城市化和移民浪潮,最终让巴西成为全球咖啡霸主,产量一度占世界80%,奠定了现代经济基础。 

巴西步入咖啡帝国的黄金时代,咖啡豆如滚雪球般堆积成山,直到1906年,产量大爆发,供应远远超过需求,价格如雪崩般直坠深渊!咖啡男爵们眼看财富要化为泡影,慌乱中,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和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咖啡巨头们紧急聚头,签署了臭名昭著的“Taubaté协议”——一个典型的政府干预闹剧,名为“咖啡valorization”(价值增值)的价格管制计划。

政府强势插手,从国内外借来巨款(包括从纽约搞到的500万美元!),大肆收购过剩咖啡,囤积仓库,妄图人为稳住价格,开创了现代商品调控的“先河”。这种经济管制看似神来之笔,一直到1914年,巴西咖啡业勉强挺过危机,但其实只是埋下了定时炸弹,扭曲了市场信号,让生产者忽略了供需失衡的警钟——如果让自由市场发挥作用,通过价格自然调节,或许过剩早被遏制,农民们也不会盲目扩张种植。

可好景不长,1929年全球大萧条如海啸般席卷而来,需求瞬间蒸发,咖啡价格直线坠落谷底。巴西仓库里的咖啡山成了烫手山芋——卖不出去,价格崩塌!政府一咬牙,祭出史上最荒谬的产业政策续集:从1931年起,大规模焚烧库存!你没听错,到1944年,他们竟烧掉了7820万袋咖啡,相当于惊人的103亿磅——这可是当时全球年咖啡消费量的三倍啊!

为什么烧毁,因为仓库堆满无法销售的咖啡豆,继续储存只会加剧经济损失。 

而且,储存咖啡豆需要付出高昂代价,包括维持合适的温度(理想10-15°C)和湿度(60-70%)以防霉变、虫害或品质下降,还涉及仓库租金、劳动力和管理费用,这些成本会随着时间累积,成为沉重负担。

当然烧毁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通过销毁库存来人为减少供给,从而维持价格稳定,避免咖啡业彻底崩盘。烧毁被他们视为最廉价、快速的销毁方式,比起倒入海洋(可能污染)或长期储存更“高效”,

火车拉着咖啡袋子直奔焚烧炉,烟囱冒出的黑烟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愚蠢和政府干预的失败。农民们辛辛苦苦种出的宝贝,就这么化作灰烬。

这场“咖啡大毁灭”不只暴露了供应链的脆弱,更是对经济管制和产业政策的血淋淋讽刺:政府试图“拯救”市场,却制造了更大浪费和扭曲;反观自由市场,如果允许其自然调节供需,价格下跌会逼迫低效生产者退出,资源重新配置,最终带来效率提升和可持续繁荣,而不是这种人为灾难。

二战尘埃落定后,咖啡经济如脱缰野马般迈向全球化时代——想想那些从殖民血汗中走出的咖啡豆,如今开始跨越国界,连接世界。但繁荣背后,总有隐忧。1962年,国际咖啡协议(ICA)应运而生,这是个多国政府联手企图“管住”价格的协议,旨在通过配额和库存调控,避免过剩和崩盘的悲剧重演。可惜,好意往往变味,它非但没带来公平,反而凸显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巨大鸿沟:前者握着定价权,后者只能被动接受。

生产国如哥伦比亚、越南和印尼,辛辛苦苦种豆出口,却像链条底端的劳力,依赖这些收入维系国家经济;消费国如美国和德国,则牢牢掌控加工、品牌和零售环节,赚走大头利润。你能想象吗?这不就是全球贸易的缩影——穷国卖原料,富国卖故事?

正是在这种不平衡中,星巴克等连锁巨头强势崛起,将咖啡从街头小饮摇身一变为时尚生活方式:一杯拿铁不只解渴,还卖情调、卖文化。如今,人类已彻底离不开咖啡——它不只是提神饮料,更是亿万人命运的交汇点:一个价值约2560亿美元的庞大产业,牵动超过1.25亿人的生计,从非洲高原的咖啡农民,到都市咖啡师,甚至街头的外卖小哥,每一粒豆子都承载着他们的汗水与梦想。

如今,世界咖啡主要来自哥伦比亚,巴西和越南,印尼,埃塞尔比亚这些咖啡巨人,他们靠出口撑起国家GDP,豆子如黄金般闪耀,却也提醒我们全球化下的脆弱平衡。 咖啡,已成全球贸易的生动缩影,深刻影响无数生计。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越南咖啡的四十年逆袭
   罗斯巴德        2025/08/08 02:39
G7为美国公司开后门 全球最低税沦为笑柄
   罗斯巴德        2025/07/04 05:50
从“解放日”到7月大限 全球贸易正站在十字路口
   币海独步者        2025/07/04 03:19
苹果悖论
   罗斯巴德        2025/05/23 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