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半年预算赤字创下纪录新高,显示随着关税打击对美出口,政府加大力度提振内需。
尽管近期中美贸易休战,但由于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平均关税仍比去年高出约30个百分点,中国对美出口还是陷入了萎缩。
据彭博社报道,根据中国财政部星期五(7月25日)发布会披露的最新数据计算得出,1月-6月中国广义财政赤字达到5.25万亿元人民币(9383亿新元),较上年同期扩大45%。
面对房地产市场低迷和通缩压力加剧,中国政府已将财政刺激措施前置,以刺激基础设施投资和家庭消费,从而支撑经济增长。
中国最高领导层将于本月底召开会议,讨论今年剩余时间里的经济政策,与此同时,中美准备下周举行新一轮贸易谈判。谈判结果将成为是否需要出台更多刺激措施的关键决定因素。
从上述情况来看,中国上半年预算赤字创下纪录新高,是内外经济压力下的主动调控选择,背后折射出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逻辑。
这一举措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在对美出口因高关税持续萎缩、房地产低迷与通缩压力交织的背景下,财政刺激前置是及时为经济 “输血” 的关键动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撬动家庭消费,既能对冲外需疲软的冲击,也能为产业升级和内需培育争取时间,避免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这体现了政策应对的前瞻性与灵活性。
但同时也需关注潜在挑战。赤字规模扩大意味着政府债务压力上升,后续需在刺激力度与财政可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尤其要避免资金低效使用 —— 比如过度依赖传统基建、未能精准触达消费痛点等,否则可能加剧结构性矛盾。此外,通缩压力下,单纯的财政投入若不能有效带动企业信心回升和居民消费意愿,可能导致政策效果打折扣。
中美贸易谈判的走向则是重要变量。若能通过谈判缓解关税压力,外需约束有望边际松动,既能减轻出口对经济的拖累,也能让国内财政政策从 “被动托底” 转向 “主动提质”。而月底的经济政策会议,或将根据内外形势进一步校准政策组合 —— 比如在延续必要刺激的同时,加码对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的支持,通过 “财政 + 货币 + 产业” 政策协同,实现短期稳增长与长期增动能的有机统一。
总体而言,当前的赤字扩张是特殊时期的必要之举,但其成效不仅取决于政策力度,更在于执行精度与外部环境的配合。未来政策的核心,在于让财政资金真正流向能拉动有效需求、培育新增长极的领域,同时借助外部环境改善的契机,推动经济从 “政策依赖” 向 “内生增长” 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