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琶洲,广交会的喧嚣一如既往。但若稍稍放慢脚步,仔细听那些在展位间低声交谈的买卖双方,你会发现一个微妙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交易,正悄悄绕开美元,转向人民币结算。
这并非政策宣传的口号,也不是金融市场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东南亚到非洲、从中亚到拉美,一笔笔真实订单中浮现的现实。一位江苏电动三轮车制造商的销售代表在展会上提到,不少非洲客户因美元短缺,开始主动提出用人民币付款。“去年我们合作的客户大概十个,今年已经翻倍了。”语气平静,却透着一种水到渠成的意味。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全球贸易生态的深层调整。过去几十年,美元几乎是跨境结算的默认选项。但近年来,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关税壁垒的上升,以及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剧烈波动,让许多新兴市场开始重新思考对单一货币的依赖。
中国建设银行发布的《2025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全球南方国家正推动本币结算,以规避汇率风险和外部金融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4年,这些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的占比已降至58%,是二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的使用不再只是“试点”或“倡议”,而是在具体贸易场景中自然生长。比如,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承建的数据中心项目,带动了发电设备、测试仪器等配套产品的出口,而这些链条上的交易,更容易以人民币计价。
开普动力的销售总监王立林就发现,来自印尼、马来西亚和哈萨克斯坦的客户,近两年频繁提出用人民币结算,相关订单占比已从个位数升至两成。她说:“我们并不强推,但客户自己提出来,说明他们觉得方便、稳定。”
同样,BeLead传感器的业务经理也观察到,印度、俄罗斯等市场的采购需求上升,部分买家开始从欧美转向中国供应链。尽管目前支付仍多通过传统渠道,但对人民币结算的接受度明显提高。“交易顺畅最重要,我们尊重客户选择,”他说,“但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试试新方式。”
当然,这种变化并非一帆风顺。许多出口商仍表示,大多数海外买家对改变结算习惯持谨慎态度,尤其在欧美市场,美元的惯性依然强大。甚至在南美,此前一度升温的人民币结算趋势近期有所回落,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与中美关系的波动有关——货币的选择,终究逃不开政治的影子。
但从整体看,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积累。中国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达64.1万亿元,同比增长22.5%。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额突破12万亿元,增幅近16%。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重新定位的过程。
在广交会这样一个微观窗口,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商品的流动,更是一种信任的缓慢转移。它不喧哗,不激进,却在一次次报价、一笔笔付款中,悄然重塑着国际贸易的底层逻辑。
人民币能否真正成为广泛接受的结算货币,仍需时间与制度的双重支撑。但至少在今天,它已不再只是一个选项,而是一种正在被越来越多市场认真对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