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 日,新台币单日升值 9.53 角,创下 1993 年以来最大单日升幅,单周兑美元汇率从 32.529 飙升至 31.064,升幅达 4.7%,成为全球升值幅度最大的货币之一。市场热议背后,一种观点认为台湾寿险业的美元资产错配及其恐慌性对冲行为,是推高新台币汇率的 “罪魁祸首”。但真相果真如此?

从宏观层面来看,新台币升值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台湾长期保持巨额贸易顺差,2024 年贸易顺差高达 700 亿美元,其中半导体和电子产品出口功不可没。大量美元因贸易流入,兑换需求直接推升了新台币汇率。与此同时,全球投资者对台湾科技产业青睐有加,台积电等企业更是成为投资热点。2025 年第一季度,外资在台股净买超 200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加剧了新台币需求。
国际货币环境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2025 年,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美元指数从 2024 年的 105 回落至 98,相对其他货币吸引力下降。新台币作为亚洲强势货币,自然成为投资者的优先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同期韩元、新加坡元等亚洲货币也出现升值,这表明新台币升值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区域性货币走强趋势的一部分。
在众多因素中,台湾寿险业的角色备受关注。台湾寿险业持有约 1.7 兆美元的美元资产,占台湾 GDP 的 200%,其中寿险公司持有约 1 兆美元。这些美元资产用于匹配新台币计价的保单负债,形成了 “新台币负债 + 美元资产” 的错配结构。当新台币升值,美元资产的新台币价值缩水,寿险公司面临巨额汇兑损失。例如,2017 年新台币兑美元升值 8%,寿险业未避险前汇兑损失高达 6488 亿元新台币,即便扣除避险利益和准备金,净损失仍达 1761 亿元。
2025 年 5 月的升值风暴中,寿险业的恐慌性对冲被认为是关键推手。据《金融时报》报道,5 月 2 日新台币单日暴涨,或因寿险公司急于对冲 4600 亿美元的美元敞口,大量抛售美元、买入新台币,引发市场连锁反应。某大型寿险公司据传在一天内抛售 50 亿美元美债,导致新台币盘中飙升 1.247 元,创 14 年半新高。这种行为如同多米诺骨牌,不仅推高新台币汇率,还波及韩元、马来西亚林吉特等亚洲货币,迫使多家亚洲银行紧急应对。
然而,将新台币升值完全归咎于寿险业并不客观。贸易顺差、热钱流入和美元走弱才是升值的根本动力,寿险业只是被动应对汇率波动。2025 年第一季度,台湾出口增长 15%,外资净流入 300 亿美元,早已为新台币升值埋下伏笔。寿险业的美元错配是长期结构性缺陷,此次升值不过是让潜在风险加速暴露。
新台币升值给寿险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财经专家游庭皓警告,若升值持续,寿险业或因汇兑损失过大无法发放股利。2023 年,七大寿险公司首季已亏损逾 90 亿元新台币,净值危机加剧。此外,金管会对资本充足率的严格要求,以及市场对系统性风险的担忧,都让寿险业压力倍增。
综合来看,寿险业的对冲行为放大了新台币升值幅度,但并非升值主因。这就好比一场暴雨中,寿险业是被风吹得摇晃的树木,顺势撞倒了旁边的电线杆,而真正掀起风雨的,是贸易、资本流动和国际货币环境这些 “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