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克
石币岛的故事很有名。最早记录这个故事的是人类学家威廉•亨利•弗内斯三世,他于1903年来到当时的德国殖民地密克罗尼西亚的加罗林群岛,群岛最西端是雅浦岛,就是后来闻名于金融史的“石币岛”。他留有名著《石币岛》(The Island of Stone Money),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他的著作《货币的祸害》中完整地引用了这个故事:
该岛不出产任何金属,却有着丰富的石头资源;他们的劳作都耗费在搬运和磨制石头上了。这与文明社会里开采黄金并用来铸造货币一样,都代表着用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财富。
他们把用来交换的媒介称为“费”(fei)。它是一个粗大、坚硬和厚重的石轮,直径从1到12码不等。在石轮的中间有一个与石轮直径相匹配的孔,人们可以在孔中插入一根粗细合适的木杆。这根木杆还要足够结实,才能支撑得起石轮的重量,便于搬运。这些石头“硬币”的原料来自大约400英里远的另外一个海岛上的石灰岩石,最初是由一些敢于冒险的当地探险者,登上那个海岛进行开采,并打磨成石轮状的硬币,然后再用独木舟和木筏运回雅浦岛......
这种石币有一个显著特征......石币的拥有者在使用石币的过程中,并不一定会减少石币的占有量。他们在做成一笔交易之后,如果所涉及的“费”太大,石币多到无法便利地搬动的时候,理应获得石币的一方会很乐意地接受单纯的所有权的口头确认,甚至都懒得去做个标记,来注明这种交换,石币仍然静静地躺在原先那位拥有者的家里。
我有一位值得信赖的老朋友,名叫法图玛(Fatumak),他曾经信誓旦旦地告诉我,他们附近村子里有一户人家,拥有确信无疑的巨大财富——换言之,他家的财富得到了每个人的确认——然而,村里没有一个人,甚至他们家自己,亲眼见过或亲手摸过这笔财富。这笔财富是一块巨大无比的“费”。然而,至于它到底有多大,只是村民之间口口相传的传奇;从两三代人以前开始传出这个传说,一直到现在,这笔财富一直躺在海底。很多年以前,他们家的一位先祖出海探险,找到了这块大得出奇、极具价值的“费”,随后把这块石头搬到木筏上,准备运回家。途中,海上刮起了猛烈的风暴,为了保命,他们不得不砍断缆绳,任其漂流,石头随之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沉入海底。回家后,所有的人都证明说,“费”的体积十分庞大,品质特别优良,而且石币的丢失一点也不能怪罪拥有者。于是,从那时起,村里的人打心里认定,石头沉入大海纯属意外,不值一提;沉入几百码深的海里,应该不会影响石币本身的巨大价值,因为石头已经开凿打磨成应有的货币形式了。因此,就好像它躺在拥有者的家里一样,无论在与不在,这块石头的购买力仍然存在......
雅浦岛上没有轮式交通工具,因此,岛上没有可以行车的道路,只有一些清晰可辨的小径,连接着各个居住点。1898年,德国政府从西班牙人手里买下了加罗林群岛,承续了这个群岛的所有权。当时,岛上这些所谓的小径,路况极差,因此,有几个部落的首领得到了通知,他们必须把这些小路修好,而且要维护好。但是,对于赤脚走路的当地人来说,用大块的珊瑚随意铺就的道路已经足够好用。因此,虽然三令五申,仍然没有人在意。不得已,德国政府决定向抗拒命令的部落首领征收罚金。但是,用什么形式来进行征收呢?......最后,德国人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们委派一个人,走遍那些抗拒命令的当地部落,这个人只需在每一家石屋(failu)和公共场所(pabai)中最有价值的石头上,用黑墨水画上一个“十”字,就表明这些石头已经被政府征收了。这个办法立竿见影,那些悲惨的穷苦大众开始动手修路,把连接岛屿两端的道路修得整整齐齐,看起来就像是公园里的休闲便道一样漂亮。然后,当局又派出几位工作人员,擦掉了画在石头上的“十”字。转眼之间,罚款付清,幸福的“石屋主人们”重新获得了石币的所有权,得以再次尽情享有自己的财富 。
源自《货币起源》第一章《石币岛的故事》
这不是个荒诞的故事,而是来自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的著作《货币的祸害》中记录的一个故事“石币之岛”。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以“石头”为货币的方式,看了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在觉得其荒诞的同时,更会好奇,货币是如何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从物物交换,到纸币交换,到现在的无纸币时代,那么未来会不会出现“无货币”交换呢?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货币到底如何起源及发展的。
货币起源:物物交换
关于货币的起源,80%~90% 的经济学者认为「货币起源于物物交换」。
奥派经济学家米塞斯有一个理论《Regression Theorem》,简单地说,就是要成为货币,首先要是一个商品(commodity)。
货币没有产生之前, 人们互通有无靠的是以物易物。比如,用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这种物物交换非常不便利,很难满足大规模交易的需求。
打个比方,某人有一头羊,需要一把石斧,所有对羊有需求的人,可能都没石斧,其中有人有长矛。这样就必须「第三类人」来帮忙,他需要长矛,有石斧可以去交换。假如他能给石斧,没有长矛,则还需要第四人,依次下去,可能要涉及到第五人、第六人……链条会很长。
不仅如此,物物交换还有度量和供应的问题及时间和空间等问题。
比如,我只要半只羊怎么办?那另半只给谁?我需要一头羊换两把长矛,而对方只有一把怎么办?再比如,我今天可能要石斧,可是对方三天后才对羊有需求,怎么办?
即便以上这些条件都能满足,大家是否同时在场使得交易达成?
直接的物物交换还有很多不便。因此,大家都希望有某种本身既有用又便于携带的商品(物品)可充当作交换的媒介。这种交换媒介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有需要。比如盐,它不是很容易得到,但又可以论斤两来细分,要多少都可以。
你收藏的盐不一定都是自己吃,还可以在你有需求时,用它来支付。于是,盐这种货币就应运而生。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认为,货币产生于交换过程,目的是为了解决类似上述的交换困难,换一句话说,货币是商品交换中演化出来的。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中,曾记载,用绫罗绸缎作为货币的历史。当然除了布匹、金属,历史上还有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物品作为过货币。
充当货币的可交换物不断升级
黄金的价值其实是作为货币本身。金属类货币历史悠久,金、银、铜、铁中黄金货币的时间最长,而且世界通用。
黄金很符合亚里士多德说的货币属性, 它不易开采,非常稀缺,质地柔软可细分计量,还有「储值价值」不会氧化,也无国界限制。
还有一点,黄金能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是它没有集中在某些人手里。
更早以前,在平原和山脉生活的人们通常用贝壳做货币,在他们生活的区域,贝壳很少。可是在沿海和淡水附近居住的人,收集贝壳轻而易举。因此,贝壳作为货币很快被黄金取代。黄金在地下需要挖掘,不像贝壳随地可捡,因此,不容易集中在某些人手里。
当然,黄金作为货币也很不方便。第一是太稀缺昂贵。如果购买廉价物品,不可能切成金粉来交换,而且成分很难鉴别。于是,其他的金属,比如铁来代替一部分黄金,但是铁很重还会氧化生锈。对于大宗交易,比如房子和珠宝,你要用大量的铁钱,如何运输就成了问题。
纸币是商品货币的代替品
于是,人们想到了用纸币来代替金属。中国最早的纸币,就是从私人钱庄造出来的,商人(钱庄)把铁钱存起来,然后发一些可赎的单据货凭证,流通单据就行了。反正铁钱都存在那里,需要就去取。这就是北宋的“交子”。
北宋朝廷发现民间交子盛行,不再用金属币,索性把交子发行权从民间收回,自己印发。不久,北宋和西夏发生战争。北宋的国师们发现皇帝没钱打仗,于是进谏说,「你作为一国之君,是有信誉保证的,没必要「100%准备金」了,市面上的交子不用让赎回,流通就好。」 这样一来,交子大幅贬值。
纸币本来是用来记账的,不是商品本身,如果脱钩真钱(金属钱币),就没价值了。关键是,这种法币不稀缺,皇帝没钱就可以印。纸币造假很容易,也不易保存,又不能各国通用。万一,北宋灭亡了,老百姓手上的交子,岂不是没了用处?
经济学家米塞斯Regression Theorem的原理是,货币首先得是商品,显然纸币不是商品,他只是一个提取金属的凭证,如果不能承兑了,就是毫无意义和价值。
同样的事情,美国也做过。美元原先是与黄金绑定的。1867年到1933年,美国人可以以20.67美元的价格买到1盎司(注:1盎司=28.350克)黄金,也就是说纸币只是银行发出的单据(note)而已。
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政府希望通过大兴土木挽救失业率。他们举债开支,乱发美元。到了1933年5月,老百姓已经不信任政府了,宁可留着金条、金币,也不去换所谓「20来块的」美钞。美钞没人要,造成大规模银行挤兑。
为了缓和危机,罗斯福政府发布行政命令禁止老百姓用金币和金条交易,逼他们上交黄金,逼他们按20.67美元/1盎司去换美钞,不换的人抓起来,判刑10年。
我们看到,作为商品货币(黄金)替代品的纸币,无论是钱庄还是政府发行,都是中心化的,都需要中介。一旦失去这种权威和第三方的价值背书和保障,货币的信任系统就崩盘了。
而黄金不会,它们的价值不需要要政府和钱庄(中介)背书,是整个社会背书的,是去中心化共识。
比特币是否可以作为货币?
说到黄金价值是去中心化的共识,在黄金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政府还是老百姓,要得到黄金的方式,都要付出代价。这点和比特币很像。
比特币的产生,是需要接入比特币网络,运行节点软件,挖矿,需要建立基础设施,需要消耗能源。比特币除了没有物理外形之外,几乎具备了所有黄金作为货币的特点,而且比它更好,携带更方便,快速到账,点对点支付不需要中介,更不会被造假。
比特币是不是商品?
问题来了,按照米塞斯的理论Regression Theorem,那么比特币是不是商品呢?
现在,美国的SEC,中国央行的前行长周小川都认为它是商品,甚至在考虑商品ETF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商品,古人收藏石头,买卖石头,石头成了商品,比如玉石。
现代人在网络打游戏,购买虚拟装备和电子宠物,这些虚拟物品也是商品。任何物品,都没有内在价值,在人的需求中才有了价值,这个价值是人主观的认定。网络时代,比特币被人收藏,无论什么原因,买卖比特币已成为了事实。
比特币为什么被大家收藏,或者购买,它本身有什么用处呢?
细究一下,就会明白,比特币最大的性能特点是最安全的网络。现在,纸币不再是商品货币代替凭证,所谓金本位货币了。甚至纸质货币,现金的时代也在消退中,我们的交易实际上是银行记账系统的结算。
银行系统庞大,做一笔交易结算甚至要耗时三天,这种记账系统成本非常高。
如果这个系统有价值的话,那么比特币记账系统,用途和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们,它们是交易结算同时完成的,不需要大量的机构和人员,只需要电脑,网络,能源。
而且自从比特币诞生以来,这个分类记账系统10年就没有崩坏过,而传统的银行法币系统出现了无数次问题,各个国家都有。最近发生在富邦银行,用户的账户不能登录,余额自动消失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银行部分准备金制度,银行可以借出自己没有的钱,这在比特币概念里叫做双花,一次都没有出现过。央行体系下,政府可以干预货币流动量,在比特币网络系统里,人为是无法干预的。
也就是说,比特币的价值或者用途在于它记账系统是去中心化的,不可篡改、透明、高效的,而且汇兑成本比法币低,时间比法币快。这正是它被需求的关键。
比特币账本的好处,决定了比特币的商品属性,因此发展成为广泛接受的货币,并不违反米塞斯所谓的 Regression Theorem 。
作者: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