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870.02 0.87%
|
深证成指 12777.31 1.53%
|
恒生指数 25894.55 0.69%
|
纳斯达克 22872.01 2.69%
|
日经225指数 48659.52 0.07%
|
林天心 初级编辑
489 文章
549824 阅读
首页  >  要闻 >  商业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万亿美元自动驾驶:Waymo 特斯拉…谁主沉浮?
2025年11月25日 08:52    
收藏  
举报

1995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群研究者干了件在当时看来近乎天方夜谭的事:一辆车从匹兹堡出发,一路开到圣地亚哥,全程3000英里,方向盘上始终没人碰。他们给这次旅程起了个名字——“无手穿越美国”。三十年过去,当年实验室里的奇想,如今正悄然驶入街头巷尾。自动驾驶出租车不仅在旧金山、洛杉矶、凤凰城跑了起来,还准备进军伦敦和东京,去应对靠左行驶的规则和变幻莫测的天气。

在这场被寄予万亿美元厚望的竞赛中,Waymo目前一马当先。背靠Alphabet,它手握全球规模最大的2500辆自动驾驶车队,在五个美国城市提供付费服务,并计划明年将覆盖城市数量翻倍。特斯拉也在推进自己的“机器人出租车”,但车内仍需配备安全员;亚马逊旗下的Zoox则另辟蹊径,推出没有方向盘、没有踏板、甚至能双向行驶的小车,已在拉斯维加斯和旧金山部分地区试水。这些车辆外形各异,技术路径也大相径庭,却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彻底重塑人们出行的方式。

尽管技术日新月异,公众的信任却来得缓慢。YouGov一项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美国人对自动驾驶出租车“几乎没有信任”。但有意思的是,J.D. Power的数据揭示了一个微妙的反转:只要坐过一次,信心就会大幅跃升——体验者的信任度比从未尝试的人高出56个百分点。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2025年第三季度,Waymo的月活跃用户已突破100万,同比激增82%。这说明,恐惧往往源于陌生,而熟悉则可能成为信任的起点。

这些车之所以能自如穿行于复杂街道,靠的是一整套精密系统:摄像头、激光雷达、雷达,甚至麦克风,共同构建起对环境的感知;车端与云端的人工智能则模拟人类司机的判断逻辑。随着路测数据不断积累,加上多模态生成式AI的发展,它们学习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正在快速提升。安全表现也令人鼓舞:Waymo与瑞士再保险合作的研究显示,在2500万英里的行驶中,其车辆引发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索赔分别比人类司机低88%和92%。然而,信任一旦崩塌便难以重建。2023年Cruise的一起致命事故因信息披露不足,最终导致通用汽车彻底关停其业务,成为整个行业的警钟——技术再先进,若缺乏透明与责任,公众的信任便会瞬间瓦解。

监管环境同样充满变数。虽然联邦层面曾有意统一规则,但各州各行其是:加州由两个机构共同监管,有些州则近乎禁止自动驾驶上路,连西雅图这样的科技重镇也设下障碍。Waymo高管坦言:“我们今天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建立信任和安全——没有这个,技术就无法规模化。”这种谨慎并非多余。毕竟,自动驾驶出租车不同于工厂里的机械臂,它们必须在真实世界的混乱中穿行:路怒症司机、横穿马路的行人、突然窜出的宠物,还有冬天那“软如泥泞、硬如砖墙”的积雪,都是对算法极限的考验。

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盈利。目前所有玩家都在亏钱。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估算,自动驾驶车每英里运营成本高达7到9美元,远高于传统网约车的2至3美元,更别提私家车的1美元。高昂开支来自昂贵的传感器、AI芯片、车队管理以及必不可少的人类监控员。Waymo当前一代车辆以捷豹I-Pace为底盘,单辆造价高达13万至20万美元,显然难以为继。不过转机正在出现:激光雷达价格从10万美元跌至千元级别;本月,Waymo开始测试更经济的现代IONIQ 5车型,搭载新一代系统,所需传感器更少。麦肯锡估计,要将成本压到每英里2美元以下,还需十年时间——但至少,方向是对的。

未来格局仍不明朗。Waymo凭借L4级全自动驾驶赢得监管青睐——这意味着在特定区域可完全无人干预;特斯拉则押注纯视觉方案,仅靠8个摄像头和AI软件,希望以更轻量、更便宜的硬件后来居上。英伟达高管阿里·卡尼认为,一旦Waymo能“毫无问题”地证明安全性,或许可以逐步削减冗余硬件以降低成本。而马斯克则坚信,少即是多,特斯拉的极简路线终将胜出。

与此同时,优步虽在2020年放弃自研自动驾驶,却巧妙转型为平台方。它既在凤凰城代售Waymo订单,又联手电动车企Lucid和自动驾驶公司Nuro,计划六年内投放2万辆机器人出租车;还准备携英国初创公司Wayve及一家未具名车企进军伦敦。优步自动驾驶负责人萨尔夫拉兹·马雷迪亚直言:“人类司机和机器人出租车会共存多年,但最终,后者会更便宜。”凭借4500万月活用户的庞大基本盘——远超Waymo的100万——优步显然不打算只做配角。

更深远的变化或许藏在商业模式的裂变中。目前Waymo和特斯拉都对自己的技术守口如瓶,但未来未必如此。Waymo可能效仿Alphabet旗下的安卓系统,将自动驾驶软件授权给更多车企;马斯克也曾暗示特斯拉技术或将开放。Zoox虽宣称坚持做一体化服务,但外界猜测其技术很可能用于亚马逊的物流网络。而像Wayve这样的初创公司,则干脆放弃造车,专注卖软件——今年已宣布向日产供应自动驾驶系统。

站在幕后却无处不在的,是英伟达。作为AI时代的“卖铲人”,它向几乎所有玩家提供GPU芯片:Waymo用其运行仿真训练,特斯拉则斥资数十亿美元在10万台GPU上打磨算法。最终停在你家门口的或许不是“英伟达牌”出租车,但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注定会从每笔车费中分得一杯羹。

这场竞赛远未到终局。技术、安全、成本、监管、用户习惯——任何一个变量都可能改写剧本。但可以肯定的是,当自动驾驶真正变得足够安全、足够便宜,需求将如潮水般涌来。届时,谁能在复杂现实中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谁就可能在这场万亿级的出行革命中,率先抵达终点。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花500亿抱紧美国政府大腿?AWS在下盘大棋
   林天心        2025/11/25 09:45
特斯拉的“英伟达时刻”何时到来?马斯克给出了最关键的答案
   Vicky        2025/11/19 03:55
币海财经20251110丨周周大事记之国际新闻
   币海独步者        2025/11/10 05:07
机器人量产开启:马斯克万亿薪酬对赌与行业洗牌
   Vicky        2025/11/07 06:35
特斯拉的 Robotaxi 特别在哪里?
   鲁克        2025/07/07 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