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当一架来自广州的无人驾驶电动飞行器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天空划过弧线,完成其非洲大陆的首次公开飞行时,这一幕被赋予了超越技术演示的意味。它由亿航控股制造,这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企业,将这款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带到了非洲航空峰会的舞台,完成了它在非洲大陆的首次试飞,也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的触角,正悄然伸向全球最年轻的市场。
这场飞行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展示。它发生在非洲34国参与的行业盛会期间,由卢旺达政府与中国路桥公司联合推动。这个1420万人口的内陆国家,正试图用空中交通打破地理的桎梏。城市拥堵、空气污染、基础设施滞后,是许多非洲城市共同的难题。而低空飞行器,被视作一种“跳跃式”发展的可能路径——不依赖漫长的公路网,不需巨额的铁路投资,只需几块起降坪,便能实现点对点的快速通勤。卢旺达官方社交平台称,此举旨在巩固其在非洲大陆应用尖端航空技术的领先地位。这句看似宏大的宣言,背后是发展中国家对技术跃迁的迫切渴望。
中国选择此时进入非洲,时机耐人寻味。国内低空经济已进入爆发前夜。民航管理部门数据显示,相关产业规模预计在今年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政策扶持之下,空中出租车、物流无人机等技术正加速商业化落地。但国内市场虽大,竞争亦日趋白热化。企业需要更广阔的空间验证技术、打磨商业模式。于是,目光自然投向海外。7月,泰国企业签下500架eVTOL的订单,金额高达17.5亿美元;同月,阿联酋买家采购350架上海制造的飞行器,价值10亿美元。这些大单释放出明确信号:中国制造的低空飞行器,正以系统性姿态走向全球。
非洲,或许不是最富有的市场,但可能是最“自由”的试验场。有金融学者指出,非洲大陆的平均收入水平较低,对高单价交通工具的承受力有限。这确实是现实挑战。但另一面,监管环境相对宽松,反而为新技术提供了更多试错空间。在欧美市场,eVTOL的商业化面临严苛的适航认证、空域管理、噪音控制等多重壁垒。而在非洲,一些国家正主动降低门槛,以吸引前沿技术落地。卢旺达基础设施部门表示,此次试飞展现了该国为先进空中交通营造安全、进步监管环境的决心。这种“主动纳新”的姿态,对中国企业而言,无异于一张珍贵的入场券。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中国技术出海,正在摆脱过去“低价换市场”的单一路径。在非洲,电动飞行器面临的真正对手,并非传统航空巨头,而是根深蒂固的二手汽车经济。大多数非洲家庭依赖进口的二手燃油车,维修难、排放高、效率低,却因价格低廉而难以替代。有研究非洲与中国关系的学术机构指出,中国电动车企的竞争,本质上不是与新车品牌较量,而是与这套庞大的旧体系博弈。空中出租车若想扎根,同样需面对这一现实。它必须证明,自己不只是城市精英的“空中玩具”,而是能真正融入本地出行生态的实用工具——比如连接偏远旅游区与城市枢纽,或在雨季洪水阻断道路时提供应急通道。

这场跨越大陆的技术牵手,也折射出全球创新格局的微妙变化。以往,前沿科技总是从欧美流向全球。如今,中国企业在低空飞行领域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和先发优势,开始向世界输出标准与方案。在基加利的试飞,不仅是产品的展示,更是一次技术范式的输出。它传递的信息是:未来城市的空中交通,未必遵循西方模板,也可能由中国方案定义。这种角色转换,正在重塑发展中国家对技术引进的认知——技术合作不再是单向接受,而可能成为共同探索新路径的契机。
当然,前路并非坦途。飞行器的续航能力、极端天气下的稳定性、本地化维护体系、公众接受度,都是待解难题。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技术落地沦为“形象工程”,真正服务于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考验着双方的智慧。但不可否认,这架从广州飞往基加利的电动飞行器,已在中国低空经济的全球化版图上,划下第一道非洲航线。它承载的不只是乘客,更是一个新兴行业的野心与可能。
当中国制造的飞行器在非洲上空盘旋,它看到的不仅是山川与城市,更是一个正在重构的全球技术秩序。这里没有固化的规则,只有无限的可能。而中国企业的任务,是让这架“飞的”不仅飞得起来,更能落得下去,融入这片大陆的呼吸与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