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826.84 0.38%
|
深证成指 12666.84 0.61%
|
恒生指数 25633.91 0.85%
|
纳斯达克 21867.36 0.77%
|
日经225指数 43643.81 1.45%
|
林天心 初级编辑
270 文章
286605 阅读
首页  >  要闻 >  商业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70%专利 全球第二:中国生物复制芯片逆袭?
2025年09月08日 08:59    
收藏  
举报

93款新药获批,创五年新高;在研药物数量跃居全球第二;创新研发管线占全球总量超30%;医疗器械专利申请量占比高达70%——2024年的一系列数据,勾勒出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一条陡峭上升曲线。这已不再是零星突破的“个案式创新”,而是一场系统性、结构性的产业跃迁。当这些指标集中浮现,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从“追赶”向“并跑”切换的关键信号。
 
表面看,这是研发数量的扩张。但更深层的逻辑在于,中国正通过政策引导、资本投入与制造能力的协同,重构生物技术的创新范式。过去十年,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主要由美国主导,其模式依赖风险资本驱动、高校基础研究溢出和高度市场化的转化机制。这种模式效率高、爆发力强,但也存在成本高昂、周期波动大、公共属性弱的局限。而中国正在构建一种不同的路径:以国家战略为牵引,以庞大临床资源和工程化能力为支撑,将生物技术从“实验室科学”转化为“工业级产品”。
 
这一转型的起点,是顶层设计的明确指向。2022年,中国启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将其纳入“高质量发展”战略核心,目标直指2035年跻身全球领先行列。这不是泛泛而谈的产业扶持,而是围绕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关键领域设定的系统性布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不再仅扮演宏观调控角色,而是深入创新链条,推出“洞察系统”,整合研发、审批、市场全周期数据。这一举措的本质,是将生物技术视为可规划、可调度、可优化的国家战略资产,而非完全由市场自发演进的领域。
 
由此带来的变化是,中国的创新节奏正在脱离对海外技术路径的被动跟随。过去,本土企业多集中于靶点明确、风险较低的“me-too”药物,即在已有分子结构基础上微调。而如今,研发管线中“first-in-class”原始创新的比例显著上升,尤其是在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抗体偶联药物(ADC)等前沿方向。这种转变的背后,是资本与人才的双重沉淀。近年来,科创板对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的开放,使得一级市场资金持续涌入该领域,推动企业敢于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项目。与此同时,大量海外归国科研人员将国际前沿经验带入本土研发体系,提升了整体创新密度。
 
更关键的是,中国正在将“制造优势”反向注入研发环节。医疗器械领域9.15万件专利申请、占全球70%的数据,不仅体现技术产出,更揭示了一种独特的“工程化创新”模式。与美国侧重颠覆性技术突破不同,中国企业在设备小型化、成本控制、快速迭代方面展现出极强能力。这种能力使得高端医疗设备从“奢侈品”变为“普及品”,进而扩大临床应用场景,反过来为数据积累和算法优化提供土壤。在AI辅助药物设计、高通量筛选、真实世界研究等新兴领域,庞大的临床数据池正成为本土企业的核心资产。
 
然而,真正的差距并不在数量,而在创新生态的成熟度。美国至今仍是全球生物技术的“策源地”,其优势不仅在于基础研究领先,更在于成熟的公私合作机制与风险资本生态。大学实验室的成果能迅速转化为初创企业,资本愿意为十年周期的项目买单,监管体系对创新保持高度包容。相比之下,中国的创新仍较多依赖政策驱动和政府基金,市场化退出机制尚不完善,基础研究向产业转化的“死亡之谷”仍未完全跨越。
 
但差距的缩小本身已具有战略意义。哈佛大学贝尔弗中心发布的《关键和新兴技术指数》指出,中国是目前最有可能在生物技术领域实现对美赶超的国家之一。这一判断的深层含义在于:中美在该领域的技术代差已从“代际”缩小为“代内”。这意味着,未来任何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无论是mRNA递送系统、基因编辑脱靶控制,还是通用型细胞治疗——都可能迅速改变全球竞争格局。而中国庞大的临床样本、高效的审批通道和完整的产业链,为其提供了“快速跟进+局部超越”的可能性。
 
从更宏观视角看,生物技术正成为大国科技博弈的新高地。它不仅是经济增长点,更关乎粮食安全、公共卫生、人口结构等国家战略议题。中国将生物经济对GDP贡献率提升至7%以上,表明其已从边缘产业成长为支柱性领域。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技术主权意识的觉醒:在芯片之后,生物技术成为另一个必须自主可控的关键赛道。
 
当前,中国尚未在原始创新能力上全面超越美国,但其系统性追赶的态势已不可逆转。30%的研发管线占比,不仅是数字,更是一种信号——全球生物技术的权力结构正在松动。未来十年,创新的定义或将不再由单一国家垄断,而是由中美两种模式的竞争与融合共同塑造。而中国,正试图用政策、工程与市场的合力,重新定义生物技术的“中国版本”。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