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会成为下个在反垄断风暴中倒下的微软吗?上周五,美国联邦地方法官阿米特·梅塔(Amit Mehta)在一份长达230页的判决书中,认定谷歌在在线搜索市场上构成垄断,并正式开出了惩罚性措施。
内容包括禁止谷歌与其他企业签署排他性协议,这些协议涉及 Google Search、Chrome 浏览器、Google Assistant 以及 Gemini 应用。这无疑切断了谷歌利用资本优势和市场份额形成“排他护城河”的一条重要路径。
不过,让谷歌稍微庆幸的是,该判决并未采纳司法部此前提出的最严厉的版本:要求谷歌从 Chrome 和 Android 业务中把谷歌搜索强制剥离。
梅塔法官在判决中指出,原告的诉求“过度延展”,因为谷歌并未利用这些资产实施非法限制。受此影响,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的股价在盘后交易中大涨超过6%,反映出投资者认为这份裁决的力度远低于市场此前担忧的程度。
作为自微软 IE 浏览器以来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反垄断案。早在2023年历时10周的审理中,梅塔就明确认定谷歌在搜索领域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
他直言:“谷歌是垄断者,并且它确实采取了维持垄断地位的行为”。这与20多年前微软面临拆分的命运遥相呼应。2000年,微软股价暴跌145%,最低杀到-11.22美元,一度被视为垃圾股长达近10年之久。
事实上,美国司法部原本提出的“药方”要远比最终结果激烈得多。除了要求谷歌出售 Chrome 浏览器,还要求其终止与苹果、Mozilla、三星等公司的数十亿美元排他性协议。正是这些协议使谷歌得以成为最大的默认搜索引擎。
而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 Chrome 浏览器,一旦被剥离,将极大削弱谷歌的搜索入口优势。司法部甚至要求谷歌与竞争对手分享部分搜索数据,以打破长期积累的数据壁垒。
同时,围绕着 Chrome 的潜在买家传闻更是点燃了市场热情。OpenAI 的 CEO 山姆·奥特曼就曾公开表示对收购 Chrome 的兴趣。而人工智能创业公司 Perplexity 更是直接开出345亿美元的报价。
这些迹象表明,Chrome 已不仅是一个浏览器,更是 AI 和搜索竞争的未来关键入口。正因如此,美国司法部在听证会上明确警告,如果不消除谷歌巨额支付所带来的排他效应,谷歌极可能在AI搜索的分发竞赛中继续“稳操胜券”。
面对判决,谷歌的态度是坚决抗争。公司在 X 平台(原推特)发文称,司法部的提议“远远超出了法官的裁决”,不仅会“伤害消费者和企业”,还会削弱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领导力。
谷歌重申,他们“坚信原始判决是错误的”,并将提起上诉。鉴于美国司法体系的冗长程序,这场拉锯战可能会持续数年之久。
不过,屋漏偏逢连夜雨,谷歌的反垄断麻烦远不止于此。今年4月,弗吉尼亚州一名联邦法官也认定谷歌在某些在线广告技术市场存在非法垄断,并将于9月开始补救听证。这意味着谷歌在广告和搜索两大核心业务上都面临法律挑战,一旦双线受限,其破坏性可能比当年的微软还要大。
微软案及其产生的严重后果,让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大型科技企业采取了相对宽容的监管态度,容许它们凭借规模和资本优势迅速扩张。
然而,随着平台经济的渗透与人工智能的兴起,市场对“赢家通吃”的担忧日益加剧,担心少数巨头把持关键入口,扼杀创新与竞争。谷歌案恰恰成为这种忧虑的最典型的案例。
一方面,美国的司法部认为,新兴企业如果想打开市场空间,特别是在AI搜索和广告分发的赛道,就必须打破谷歌巨大的垄断地位。而谷歌则认为,过度干预会削弱消费者体验与产业效率,甚至让美国在全球竞争中陷入被动。他凸显的正是在当今全球数字经济治理下一个两难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