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热潮正在全球掀起巨浪。据业内预测,到2028年,这场热潮的总投资可能高达3万亿美元。从数据中心到芯片制造,私人资本与大科技巨头携手,试图在这场技术革命中分一杯羹。
然而,钱从哪里来?谁会笑到最后?
这场3万亿美元的盛宴,最大的出钱方显然是大科技公司。微软、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和Meta等巨头正在大手笔砸钱。2025年,他们计划总共投入超3,250亿美元,主要用于AI数据中心和相关硬件。亚马逊CEO安迪·贾西公开表示,AI是“千载难逢的商机”,AWS(亚马逊云服务)将吃下大部分预算。Meta则放话要花600亿至650亿美元,建一个堪比曼哈顿的数据中心集群。而微软和谷歌的计划分别达到800亿和750亿美元,显示出不甘落后的决心。
但大科技的钱袋子再深,也撑不起全部开支。
这时候,私人资本成了关键角色。私募巨头如黑石、阿波罗和凯雷集团嗅到了商机,纷纷入局。阿波罗收购Stream Data Centers的多数股权,黑石早在2021年以100亿美元拿下QTS Realty Trust,布鲁克菲尔德也宣布聚焦AI基础设施投资。这些交易表明,私人资本正通过股权和债务融资,为数据中心建设提供弹药。业内估计,到2030年,私人市场可能贡献1.8万亿至2.35万亿美元的资金,填补大科技的资金缺口。
谁在赚钱?产业链上的“隐形赢家”
这笔巨资的流向,造就了一批意想不到的受益者。数据中心建设拉动了建筑、能源和制造行业的增长。卡特彼勒(Caterpillar)等工程机械公司因数据中心需求,第二季度发电设备销售暴涨19%。空调巨头Trane和SPX Technologies靠冷却系统赚得盆满钵满,SPX股价今年已涨40%。电缆制造商安费诺(Amphenol)更是豪气干云,以105亿美元收购CommScope的连接业务,股价两年涨150%,市值超1,300亿美元。
能源行业同样火爆。数据中心对电力的渴求推动了天然气电站和核能投资,GE Vernova和康明斯(Cummins)等公司靠发电设备大赚一笔。建设公司如Sterling Infrastructure趁机扩张,股价今年飙升78%。甚至连屋顶和保温材料商TopBuild都瞄准数据中心商机,试图弥补房市疲软的损失。这些“隐形赢家”成了这场热潮的幕后推手。
不过,投资热潮的回报远非板上钉钉。摩根士丹利预测,AI基础设施的资本支出到2028年将达3万亿美元,但这笔钱能不能赚回来是个大问号。大科技公司押注AI能带来长期收益,但短期内利润压力不小。亚马逊股价因高投入下跌超4%,谷歌母公司Alphabet也因超预期支出跌7%,市场对回报时间表的不确定性颇有微词。
更糟的是,供应链瓶颈和成本上涨可能拖后腿。芯片短缺、电力供应不足以及劳动力紧张,已让数据中心建设延误。麦肯锡报告指出,到2030年,美国可能面临超150亿瓦的供应缺口。若关税政策加码——如特朗普提议的100%半导体关税——成本可能再涨75%,小公司可能被挤出市场,创新生态受损。
私人资本的风险也不小。黑石和阿波罗等公司押注数据中心租赁和长期合同,但若AI需求放缓或技术过剩,这些投资可能变成烫手山芋。业内有声音警告,AI热潮可能重演互联网泡沫,届时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不容忽视。
尽管风险不小,这场3万亿美元的建设热潮仍充满机会。大科技的持续投入和私人资本的跟进,短期内会继续推高相关行业股价。半导体巨头英伟达(Nvidia)计划未来四年投500亿美元建美国工厂,苹果和Meta也在国内建AI设施,显示“回流”趋势加剧。这对美国经济和就业是利好,但也加剧了全球竞争,尤其是中国AI企业的低成本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