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和日本的贸易谈判又闹僵了。特朗普政府原本想在7月9日之前和多个国家签好新协议,但和日本的谈判成了最头疼的难题之一。
回顾过去,今年4月初,特朗普宣布了所谓对等关税,随后给了90天暂缓起,扬言要90天内签90个协议,在7月9日暂停期到期前解决问题。这是典型的特朗普式先-开-枪后谈判策略,用关税当筹码迫使对方让步。其中汽车关税高达25%。
美日谈判,汽车是死结
而美国和日本的谈判焦点就是汽车。美国对日本汽车出口征收25%关税,日本的底线是不能接受任何保留这个25%关税的协议。
美方呢?商务部长鲁特尼克和贸易代表格里尔5月底在华盛顿直接施压,甚至威胁说如果日本不同意,就会考虑设自愿出口限制——简单说就是给日本出口美国的汽车设上限。
日本的态度很明确——不行,我们不会签任何保留25%汽车关税的协议。所以谈判陷入僵局。
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良政策团队,今年4月9日暂停以来,已经7次飞华盛顿谈判,几乎一直在线谈。6月,石破茂飞去加拿大G7峰会,专门想当面说服特朗普,结果会面后,石破对记者说:“汽车是我们的核心利益,我们必须保护。”
特朗普公开放狠话
眼看谈不拢,特朗普干脆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发文嘲讽日本:“他们不买我们的大米,却自己闹米荒。”事实上,日本每年在WTO框架下进口数十万吨美国大米……
他威胁说:“我们就给他们寄封信,让他们交25%的汽车关税。”在接受Fox新闻采访时,他甚至模仿信的内容:“亲爱的日本先生,你要为你的汽车支付25%关税。”
日本为什么这么硬?
特朗普政府对外说:“我们要对等贸易。”但问题在于,对日本而言,25%汽车关税是个红线,日本是美国的主要汽车出口国,如果接受这个关税,等于让自家产业主动被打残。
汽车是日本的核心利益。对美国出口是大头,如果保留25%关税,汽车产业很受伤。还有国内政治压力。日本7月20日就要改选参议院上院,如果石破茂政府在美国面前投降,会在国内被骂到下台。还有稻米问题。特朗普还想日本买更多美国产的米,但日本国内稻农势力很强,不可能轻易让步。
对日本来说,签了没有降税的协议,国内一定骂翻天。特别是汽车、钢铁、稻米都是政治敏感领域。担心如果提前签了只减对等关税的协议,特朗普接下来又来新的行业关税。
而且美国这边也很乱,本来是想用关税大棒来换快速签约,但谈判过程中,美国反而不断加码,比如6月特朗普突然宣布全球钢铁关税翻倍,没有提前通知谈判对象。还放话说要对半导体、木材、关键矿产等搞“国家安全关税”,搞得其他国家很警惕,你这个底线在哪里啊?我们答应了今天这个,会不会明天又来新的?有美国前贸易代表说得很直白:“我们有时忘了,别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政治要顾及。”
美国内部的谈判团队也不够统一,白宫里有人威胁要加税,有人又说我们其实可以延长谈判期限。财长贝森特说可以给部分国家延长期限,特朗普却说我们可以随便改,我宁愿缩短。结果就是,连盟友都搞不清楚美国到底想要什么。
其他国家也看在眼里
不仅是日本,其他准备谈判的国家也很困惑。白宫说90天内搞定所有协议,但进度寥寥。目前只跟英国达成了一个小协议,和中国暂时停了互相加征的关税,谈妥了个休战。但7月9日大限将至,大多数国家还没谈完。如果届时谈不拢,特朗普按自己说的寄信加关税,可能会再次引发全球贸易摩擦。
特朗普的亲密盟友、参议员Kevin Cramer也承认:“大框架好说,真正的细节很花时间。”他还说白宫可能在宣传上设定了有点过于雄心勃勃的预期。
后续可能怎么走?
短期内几种可能,双方继续谈,但7月9日前很难突破。特朗普可能会真宣布对日本加税,也可能临时宣布延期,给自己留台阶。
长期来看,这反映出特朗普政府的贸易策略并不总是谈判桌上的艺术,有时是极限施压甚至公开羞辱。这种风格让谈判对手觉得不稳定、不可预测。
美国此前认为日本好拿下
在特朗普政府的“90天谈判大冲刺”里,美国原本希望能迅速敲定一大波贸易协议,日本本来是计划里的优先对象。但结果却是谈了又谈,飞了又飞,愣是没谈成。
日本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就和美国签过一次贸易协议。美国官员觉得,日本首相石破茂领导的是个少数派政府,急需在国内拿点外交胜利,所以应该会配合。特朗普团队认为,和日本先签好,能带动后续更多国家签。
简单来说,就是关税太高,日本吃不下。今年4月暂停前,美国对日本的对等关税平均是24%,而之前正常关税水平只有大约1.5%。日本一直坚持,要谈可以,但所有这些高关税都要降下来,包括对汽车、钢铁的行业特别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