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近削减处方药价格的举措再次引发了关于美国患者支付高昂费用的激烈争论。
美国白宫领导人周一签署的行政命令,无疑是此次风波的核心。这项命令将美国部分药品的价格与国外低得多的药品价格挂钩,旨在降低药品成本。
特朗普表示,此举恢复并扩大了他第一任期内备受争议的“最惠国”政策,宣称要给美国带来“公平”,并期望将价格降低59%或更多。
美国在全球处方药价格领域一直处于“高地”位置。兰德公司2024年的报告无情地揭示了这一现实:美国药品价格平均比其他33个高收入国家高出近三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美国的报销体系高度复杂且分散,缺乏国家定价控制是关键因素。
在美国,药品价格通常由制药公司制定,并与私人保险公司协商,这与许多欧洲国家政府直接与制药公司协商以限制国家资助医疗体系支付额的模式截然不同。
美国私营保险公司在药品费用协商中,常常依赖药品福利管理公司(PBM)这一中介机构。PBM 因其规模较大,拥有一定定价权,但它的透明度有限,甚至存在通过收取高价药品费用来激励客户的现象。
而制药商则坚称,较高的成本是为了资助关键的研究和开发,可特朗普长期以来一直批判这给美国消费者带来了不公平的负担。
面对这一情况,各方观点不一。巴克莱银行欧洲医药研究主管艾米丽·菲尔德(Emily Field)指出,“美国人支付的药费比欧洲人高”,特朗普不满美国消费者在药价上“得到一份糟糕的协议”。
不过,她也提到美国体系并非一无是处,虽然品牌药品市场价格昂贵、复杂且透明度低,但在某些部分,如非品牌仿制药领域,美国表现得较为高效,能降低成本。
兰德公司的数据显示,非品牌仿制药占美国处方药总量的90%,价格约为其他国家支付费用的三分之二,而在其他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仅为41%。
特朗普政府此次态度坚决,在未来30天内向制药商设定价格目标,若企业没有在实现这些目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将采取进一步行动。这一计划预计会对减肥药制造商诺和诺德和礼来等知名制药公司产生影响。
然而,制药股本周早些时候却从跌势中反弹,原因在于市场认为这些措施不如预期严厉,且可能面临法律挑战。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也曾采取过类似举措,最终被法院阻止。
瑞银分析师 Trung Huynh 认为,最惠国待遇的实施需要立法,业界有更多途径提出反对,但特朗普总统的语气对行业来说相对积极。
值得注意的是,行政令中的一项关键措施旨在限制私营部门 PBM 的作用。近年来,打击 PBM 的行动愈演愈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监管压力不断增大,且得到两党支持,但立法者在国会推动改革却困难重重。
如今,根据行政命令,美国政府卫生部门将建立机制,让患者直接从制造商处购买更多药品。菲尔德表示,人们正加大力度质疑 PBM 为系统增加的价值,以及它们是否真的增加了成本而非节省成本。
特朗普总统在 Truth Social 帖子中写道:“我们将取消中间商,以最惠国价格直接销售药品。”这一理念的推行,或许意味着美国医疗体系中各方利益格局将面临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