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数字资产浪潮汹涌澎湃之际,印度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审慎之路。与美国积极推动立法、为加密货币行业开启“监管新时代”的激进姿态形成鲜明对比,印度政府倾向于维持现状,避免建立全面的监管框架。
这一立场源于其内部一份文件所揭示的深层忧虑:担心将数字资产完全融入主流金融体系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系统性风险”,并赋予这一仍具争议的行业不应有的“合法性”。
这份被路透社披露的文件,清晰地反映了印度政府与印度储备银行(RBI)的共同关切。他们认为,有效管理加密货币所带来的波动性、投机泡沫以及洗钱和恐怖融资等风险,在实践操作中将面临巨大挑战。
尽管全球趋势正朝着规范化发展——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法案推动数字资产创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积极构建监管体系,甚至有报道称中国在考虑推出人民币支持的稳定币——印度依然选择按兵不动。
2021年,印度曾试图起草法案以禁止私人加密货币,但最终搁置;此后,在担任 G20 主席国期间虽呼吁建立全球监管框架,但关于本国立场的讨论文件也一再推迟发布。这种反复与拖延,凸显了政策制定者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的艰难权衡。
目前,印度采取的是一种“部分监管”的中间路线。全球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被允许运营,但前提是必须在印度注册,并遵守严格的反洗钱和客户尽职调查规定。
然而,印度央行持续不断的警告,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严重抑制了正规金融机构与加密领域的互动,导致相关交易活动大幅放缓。
尽管官方态度谨慎,印度民众对加密货币的兴趣却异常高涨,据估计已在各类数字资产上投入了约45亿美元。不过,政府文件评估认为,当前的投资规模尚不足以威胁国家的金融稳定。
真正让印度决策者感到警惕的,是稳定币带来的潜在冲击。报告特别指出,美国推广美元支持的稳定币作为支付工具的趋势,尤其是在《GENIUS法案》通过后,可能对印度本土引以为傲的统一支付接口(UPI)构成直接挑战。
印度政府担忧,稳定币的广泛使用会分流用户,导致其精心构建的国家数字支付系统出现分裂,从而破坏整个数字支付生态的完整性与主导地位。这种对国家金融基础设施自主权的维护,成为其对加密货币保持高度戒备的关键原因之一。
因此,印度的立场并非简单的反对或支持,而是一种基于风险评估的策略性观望。它选择在观察美国等先行者的监管实践及其后果之后,再重新评估自身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