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达克作为美国主要股票交易所,最近(2025年9月初)出台了一系列新规,针对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equity issuance)来积累加密资产(如比特币)作为公司储备的行为,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和监督。
这项举措直接影响了像MicroStrategy、MARA Holdings等“比特币国库”公司,或者称币股公司,引发市场短期波动。
近年来,随着比特币价格在2025年创下新高(12.4万美元),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效仿微策略的模式,将加密资产纳入公司资产负债表。这些公司通过发行新股或债券筹资,大量购买比特币或其他加密货币,不仅作为对冲通胀的工具,还能通过加密价格上涨间接提振股价。
据报道,截至2025年9月,全球上市公司持有的加密资产总量已超过980亿美元,其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占比显著。 但这种策略也暴露了风险:加密市场波动剧烈,发行新股可能稀释现有股东权益,且缺乏足够透明度,导致投资者不知情。
纳斯达克的监管收紧,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回应。它不是全面禁止,而是通过强化监督来填补监管空白,与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整体加密框架相呼应。
从审查到股东批准的升级
纳斯达克现在要求部分上市公司,在使用新发行股票(或类似股权工具)购买加密资产前,必须获得股东大会批准。这适用于那些加密持有量占总资产比例较高、或发行规模较大的公司。例如,如果发行新股的目的是直接用于“加密金库”积累,就需披露详细计划,包括风险评估和预期收益。
公司需提供更全面的报告,包括加密资产的估值方法、存储安全(如冷钱包使用)、市场风险暴露,以及如何防范黑客攻击或价格崩盘。纳斯达克还可能延长审核时间,从原来的几周拉长到数月,以确保合规。
这主要瞄准“激进型”公司,如那些频繁发行股票“囤币”的企业。纳斯达克强调,这不是针对所有加密相关公司,而是那些“利用股票发行提振股价”的行为。 同时,与2025年上市规则改革结合(如最低市值门槛提高到1500万美元),进一步筛选低质量的“空气币股”。
平衡创新与保护投资者
加密资产的高波动性(比特币日波动可达10%以上)可能导致公司资产大幅贬值,进而拖累股价。纳斯达克担心,股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权益被稀释,尤其在牛市中公司“借鸡生蛋”式操作。 这符合SEC的“投资者优先”原则,避免类似2022年加密冬天FTX崩盘的重演。
一些公司通过加密持有制造“叙事驱动”股价上涨,吸引散户跟风。监管收紧能减少这种投机泡沫,推动行业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25年美联储降息预期下,加密市场火热,但失业率上升(4.3%)和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监管机构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稳定金融体系。 纳斯达克的举动也与特朗普政府可能的“亲加密”政策形成互补——鼓励创新,但不放松底线。
纳斯达克加强对上市公司加密资产持有监督的消息一出,相关股票应声下跌。
例如,微策略(MSTR)股价跌超5%,MARA Holdings等加密矿业股也集体下挫,9大加密矿企市值蒸发数亿美元。 这反映了投资者对融资难度增加的担忧——股东批准流程可能拖延数月,错失牛市窗口。
激进的“囤币”公司需调整计划,转向更保守的融资方式(如债务发行或现金储备)。但对合规型企业(如已披露充分的ETF相关公司),影响有限,甚至能提升信誉。
这项监管在短期内冷却了投机的热情,减少“FOMO”(fear of missing out)驱动的盲目投资;长期看,这能吸引更多机构资金,推动加密金库成为主流资产配置工具。分析师认为,这类似于2010年代的比特币ETF审批过程,最终利大于弊。纳斯达克的举措是SEC 2025年加密监管框架的一部分,预计未来会进一步细化,如引入实时披露机制或风险评级系统。同时,随着代币化股票提案的推进(纳斯达克9月8日提交SEC),加密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将加速,但监督只会更严。
这是一项务实的“渐进式”监管,既未扼杀创新,又筑牢了防线。在加密牛市中,过度宽松可能酿成系统性风险(如2022年的Luna崩盘),而适度收紧能筛选出优质玩家,推动行业成熟。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买入机会——关注那些已通过审查的公司,如持有量稳定且披露透明的。长远看,这将让加密资产金库从“高风险赌注”转向“合法资产类别”,但前提是公司管理层需更注重股东利益而非短期炒作。
总之,纳斯达克的收紧不是“打压加密”,而是“规范游戏规则”,有助于构建更健康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