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到底是什么?
每个人都在用它,每个人都想要它,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想赚它。它可以是有形的钞票,也可以是一串无形的代码,通过互相连接的网络来转移价值。
钱可以为我们心中的欲望开辟道路。
但是,为什么大家都想要钱?一堆花花绿绿的纸有什么价值?一串抽象的数字又能有什么价值呢?真正有价值的并非这些东西本身。
说到底,钱的价值是人赋予的。我们之所以觉得钱有价值,是因为别人也觉得它有价值,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换取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如果没人愿意接受钱,那么钱就失去了公信力——但确实有东西取得了这样的公信力。
不过,也不是所有 “钱” 的公信力都那么坚挺。
起初,美国的经济制度和货币制度都是基于金本位之上的。每一张一美元纸币背后,都有等值的黄金为其背书。那个时候,如果你跑到美联储去说:“这是你们发行的货币,给我换成黄金。” 是真的可以好吗!
当然了,黄金的价值也是人赋予的。不然的话,它也只是一种亮闪闪的稀有软金属而已,没什么大用途。不过它起码是实物。
1971 年之后,钱就没有没有实物为其背书了。
那时候起,美国开始使用不兑换货币(fiat money)。Fiat money 是没有任何等值的实物为其背书的。它的价值源自人们的认知,仅仅是由人来决定的。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认同它的价值。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迎来了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发行法币这步棋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政府可以增印纸币,想印多少印多少,不需要四处搜罗足量的黄金来背书。而且美国政府根本不用担心美元会贬值,因为它的价值取决于经济的健康状况,也就是说,人们赋予它多少价值。
这种 “健康” 是靠所有人——甚至还包括其他国家的人——来维护的,因为一旦美国经济下滑,就会造成全球经济动荡。如果美元贬值,其他国家的货币会跟着贬值。
不过故事还未结束。
近年来,几乎每个人的钱包里都能看见信用卡。世界各地的商店也都支持信用卡付款。信用卡为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免去了随身携带现金和找零之需。
第一张信用卡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由食客俱乐部( Diner’s Club)发行,号称 “通往新摩登生活的入场券”。在日新月异的数码时代,现金这种老古董显得格格不入。此外,有了信用卡,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先消费,后付款。
信用卡很快就流行起来,发行信用卡的公司越来越多,购买信用卡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几乎有一半的美国人都持有信用卡。
如今,我们很少会使用实体卡,而是会选择线上支付,或是通过Paytm之类的网上银行和钱包实现无线支付。实际上人们已经不需要现金了。
不过,好东西总有代价。
如今,大多数交易记录都是不公开的。你的信用卡的发行公司或银行很有可能会知道,你在什么时候用信用卡刷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
一些人不是很在意信息泄漏的问题,毕竟可以享受信用卡的便利。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泄漏个人数据这个代价太大了。有了所谓的电子货币之后,人们就开始梦想拥有数字现金。就是说,他们想要一种像现金那样难以追踪、具备匿名性、能即时支付的,不过是完全数字化的。人们想要一种不受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不会有官员脑子一抽把你的银行存款冻结掉。
归根结底,这就是一种线上交易,不会有什么老大哥一直盯着你还暗戳戳地记下来。
有几位拜占庭将军领兵围城。现在,他们要做出抉择:是进攻还是撤退?
一方面,他们必须做出一致的决定,只有集中所有军队的兵力才能拿下这个城池。即使只有一名将军撤退而其他将军都进攻,这次攻城也会变成送人头。
另一方面,这几位将军并不信任对方。
因此,他们必须通过第三方来传递作战计划,就最终决策达成共识,然后执行。
唯一的问题在于,数字现金是要舍弃第三方的。
互联网也建立在信任之上。
港真,我们如今所说的互联网技术是从一个基本思路发展而来的,即,由架设网络的人担任验证方的角色,就像是公务员或教师那样。互联网技术旨在帮助多台计算机在同一个网络中运行,这样管理起来就更加容易。
如今,人人都上网。但并非所有人都彼此信任,就像拜占庭将军之间那样。这就有点自相矛盾:虽然我们不想让第三方记录我们的交易,但是离开了第三方我们根本没法交易。
只有解决了拜占庭将军问题,数字现金才有可能实现。
幸运的是,有人做到了。
点击关注币海启行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