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主要为人所诟病的是其实际的 去中心化程度 。一些批评者坚称我们不能将 Maker、0x、Compound 等标榜为“去中心化“协议,毕竟它们都是由中心化的公司构建的。这些公司随时都可以对这类协议的智能合约实行控制,或者让它们瘫痪、终止。他们还建议将这些协议称为 非存托(non-custodial)金融服务更为贴切。
虽然这是个有效论据,但是也有一些强有力的论据论证了这种控制的必要性。其中最合理的角度莫过于时间这个维度:DeFi 协议不可能在创建的第一天就达到完全去中心化的程度,不过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降低其中心化程度。协议应该设有一些机制,例如紧急 自毁开关 ,在必要情况下让协议停止运行,以此保护用户的资产。
另一个强有力的论据是,这类协议都是开源且可审计的。如果其开发方决定 终止/停止 该项目,项目代码是可以为其他 公司/个人 所用的。
当然,不管是哪一方都一致认为 DeFi 项目的去中心化程度是有提升空间的。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可能是进一步提升 DeFi 产品去中心化程度的最佳工具。DAO 能让 DeFi 用户决定一些重要事项,例如增加新的功能或是部署一个新版本的 DeFi 协议。此外,用户可以在关键时刻投票表决由谁来启动紧急开关,甚至是创建一个“子 DAO” 来专门处理这样的至暗时刻。
在本文中,我会探讨为何 DeFi 协议最终需要做出抉择——是将控制权交给 DAO 来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还是明确以中心化企业的形式在公链上提供非存托的金融服务。无论选择哪一种,都可以创建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型,也都各有各的牺牲和目标。
虽然 DAO 是增强 DeFi 项目去中心化程度的基石,但这并不意味着 Maker 和 Uniswap 之类的项目已经是完全去中心化的了。这些项目只是在通往去中心化的道路上,距离终点还有漫漫长路。
点击关注币海启行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