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828.11 -0.65%
|
深证成指 13209 -1.76%
|
恒生指数 26128.2 -1.35%
|
纳斯达克 22384.7 -0.50%
|
日经225指数 45354.99 -0.87%
|
林天心 初级编辑
334 文章
369731 阅读
首页  >  要闻 >  美联储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美联储到底有多独立?
2025年09月26日 07:35    
收藏  
举报

人们总说,中央银行得独立,不然政策就容易被短期政治算计牵着走。这话听多了,几乎成了金科玉律。可当美国总统一次次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美联储主席,把亲信塞进决策层,甚至可能动用司法手段逼退不合心意的理事时,这个信条听起来就有点摇晃了。

尤其是,这些事发生在一个自诩制度成熟、权力制衡严密的国家,更让人忍不住想问一句:美联储,真的像我们一直以为的那么独立吗?

这可不是第一次有人对美联储指手画脚。早在2018年,特朗普就曾在社交媒体上炮轰鲍威尔,尽管这位主席正是他亲自任命的。

但如今的局面,显然不是几句牢骚那么简单。斯蒂芬·米兰被任命为美联储理事,立场鲜明地主张降息;最高法院即将裁决是否允许解雇理事莉萨·库克——这些动作串在一起,已经不是偶然的情绪发泄,而更像是一场有节奏的施压。奇怪的是,市场似乎并不买账,依旧风平浪静。可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早已涌动。

要回答“美联储到底独不独立”,光靠感觉不行,得看数据。学术界其实早就动手了。上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尝试给各国央行的独立性打分。真正让这事系统化的是90年代初的两篇论文,后来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达维德·罗梅利又把这套方法升级了,做成了“央行独立性扩展指数”(CBIE),不仅看国家,还看时间变化,把制度漏洞一项项拆开分析。

结果有点出人意料。按这个指数,美联储在全球主要央行里,其实只算中等偏上。它比英国和日本的央行得分高,但比不上欧洲央行、瑞典央行,甚至综合评分还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听到这一结果,不少人可能会感到意外: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一个在单一政党执政、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国家中的中央银行,其制度性独立性的评分为何会高于美联储?这一现象看似与普遍认知相悖,但若深入分析评分体系的构成,便能发现其中的逻辑所在。

CBIE的评分是六个维度的平均值,包括政策自主性、政府贷款限制、目标清晰度、人事任免机制等等。美联储在货币政策操作和禁止财政透支方面得分很高,但在其他方面就弱一些。比如,法律有没有明确禁止央行行长兼任政府职务?有。能不能轻易罢免行长?不能。但行长能不能连任?这事儿没保障,而且最多只能干两届——在评分体系里,这就只能算“一半符合”。这些细节加起来,拉低了整体分数。

更关键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在总分上不低,但在“董事会独立性”这一项上,几乎垫底。这说明什么?说明哪怕法律写得再漂亮,如果人事大权牢牢掌握在行政部门手里,其他所谓的“独立条款”可能也就是摆设。换句话说,这些指数更像是在清点“制度漏洞”——看看一个央行有多少地方可能被政治力量攻破。哪怕总分高,只要有一个致命弱点,整个独立性就可能崩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也搞了个新指数,据说更注重识别那些“一击致命”的结构性缺陷,而不是简单地数合规项。可惜,相关数据还没公开,没法细究。但从现有资料看,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过去二十年,欧洲、北欧这些地方的央行纷纷修补漏洞,通过立法强化任期保护、明确政策优先级、切断政府干预通道,一点点加固自己的制度护城河。而美联储呢?几乎原地不动。

这就有点危险了。制度的脆弱性不会立刻显现,可一旦经济进入敏感期——比如通胀高企、失业抬头,政治压力就会像潮水一样涌来。到那时,一个没有足够制度屏障的央行,很容易被推着走。历史上,多少国家的货币政策失信,都是从“暂时配合一下”开始的。

现在,这场对美联储独立性的考验还在继续。米兰的任命、库克的命运、白宫的言论,每一件看似孤立的事,其实都在测试这个系统能承受多大压力。那些跨国比较的图表,不只是学者的消遣,它们像一面镜子,照出美国在制度演进上的停滞。人们曾以为美联储是标杆,但现实是,它正站在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接下来的几周、几个月,或许不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变化,但某些东西,可能正在无声地滑动。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米兰听证三重考验:白宫与央行的权力博弈
   林天心        2025/09/05 05:34
鲍威尔未动 美联储根基已摇
   子鱼        2025/07/29 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