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每当全球市场风声鹤唳,日元总能稳稳接住那些惊慌失措的资金。人们相信,这个政治稳定、经济有序的国家,是动荡世界里少有的安全港湾。日本企业习惯在危机时把海外赚的钱撤回国内,资金回流推高日元,也进一步巩固了它“避险货币”的地位。可如今,这个故事似乎走到了尽头。
日元,这个全球交易量第三大的货币,非但没能守住避风港的名声,反而自己成了风险的一部分。没人说得清它下一步会往哪走。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看好日元的人和看空的人,分歧之大,是2007年以来最严重的。一边是资产管理公司在赌它会反弹,另一边是对冲基金在押注它继续跌,市场像被撕成了两半。
有意思的是,就在外汇市场一片混沌时,日本股市却意外成了香饽饽。美国银行最近一份针对亚洲基金经理的调查显示,将日本股票“超配”的比例达到了三年来最高,也是自日本被纳入这项调查以来的峰值。投资者对日本企业的未来充满期待,可这份热情却没传递到日元身上。资本市场和汇市的背离,像是在提醒我们:这个国家的经济逻辑,正在变得复杂而矛盾。
支撑日元的希望,很大程度上系在日本央行会不会继续加息。毕竟,7月份工资涨得挺猛,是七个月里最快的一次,更难得的是,扣掉通胀后的实际工资也终于止跌回升。这本该是个好消息,可问题在于,日本的通胀来得并不健康——不是因为大家花钱多了,而是因为日元太弱,进口的能源、粮食、原材料都贵得离谱。这种“成本推动型通胀”没让老百姓更富裕,反而让餐桌上的食物一天一个价。
日本央行却似乎并不急于出手。他们怕的不是通胀,而是通缩卷土重来,于是宁愿让物价高烧一阵。可普通人的日子不好过。有分析师说得尖锐:日元贬值就像在对消费者“水刑”,一点点耗尽生活信心。德意志银行就指出,民众对物价飞涨和过度旅游的不满正在积累,政治压力已经悄然转向,政府可能不得不做出回应。
而政治本身,又给未来添了一层迷雾。10月4日,执政的自民党要选新党魁,现任首相石破茂决定退下,这背后是整个政党疲惫不堪的写照。候选人中,高市早苗代表右翼力量,她主张加大财政刺激,同时警告别轻易加息。如果这种思路上台,日本可能进一步走向“靠发债过日子”的模式,结果很可能是通胀更猛,日元更弱。
当然,日本自己的事,还得看美国脸色。美联储刚启动降息,未来可能还会继续放水。美元要是走软,理论上日元能喘口气。摩根士丹利甚至认为,美联储现在对通胀更宽容了,这或许会给日元带来一丝支撑。
可这些变量搅在一起,谁也猜不准结局。2018年中美贸易战时,人们就开始怀疑日元的避险成色;从2022年初到现在,它对美元已经贬了快30%。曾经坚固的共识,正在一点点瓦解。货币政策、政治动荡、财政路径、全球利率差,全都在拉扯着日元的方向。
说到底,这个世界变了。连日元这样曾经被视为“稳如泰山”的资产,也难逃动荡的命运。过去那个简单的避险故事,或许真的,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