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7 月份物价数据呈现出复杂的经济图景,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降幅超出预期,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则保持同比持平,这一态势凸显出国内需求低迷和持续的贸易不确定性对消费者及企业信心的影响。
出厂价格已连续两年多处于下降通道,周六公布的数据表明,前期为应对价格竞争所做的努力尚未取得显著成效,经济仍面临一定的通缩压力。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政府已着手解决关键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以缓解通缩压力。不过,最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被认为是十年前全面供给侧改革的缩减版,而那次供给侧改革在终结通货紧缩螺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国家统计局周六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6%,低于经济学家预测的3.3%,且与6月份创下的近两年来最低水平持平。
国家统计局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在一份声明中解释,极端天气和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导致部分行业价格下降。从环比来看,PPI 下降0.2%,较6月份0.4%的降幅有所改善,显示出一定的积极变化。
尽管整体数据不容乐观,但一些分析师认为通缩压力已有所缓解。澳新银行高级中国策略师邢兆鹏指出,PPI 环比和核心 CPI 同比均出现改善。他预计,当前旨在抑制汽车等行业无序竞争的 “反内卷化” 政策措施,将从8月份开始提高 PPI 同比涨幅。
然而,其他分析师仍持谨慎态度,他们表示,如果没有需求侧刺激或改善民生的改革措施,这些政策对最终需求的影响可能有限。同时,房地产市场的长期低迷以及与美国脆弱的贸易关系,也在持续拖累消费者支出和制造业活动。
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方面,中国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持平,6月份则上涨0.1%,这一结果超过了路透社调查预测的下降0.1%。
7月份,扣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燃料价格的核心通胀率同比上涨0.8%,为17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反映出部分消费领域的韧性。食品价格继6月份下降0.3%之后,7月份继续下降1.6%,成为影响 CPI 的一个重要因素。
极端天气也加剧了经济压力,上个月,中国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遭遇酷热天气,且由于东亚季风在南北两侧受阻,全国遭遇了比往常更严重的暴雨,这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行业造成了不利影响,进而对物价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从月度数据来看,CPI 小幅上涨0.4%,6月份为下降0.1%,且超过预期的上涨0.3%,显示出短期内物价的回升势头。
保银资产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张志伟表示:“尽管如此,中国通货紧缩是否结束仍不明朗。” 他进一步分析,“房地产行业尚未稳定,经济仍然主要受外部需求而非国内消费的支撑,劳动力市场依然疲软。”
这些因素都表明,中国经济在复苏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内需不足、行业结构性问题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相互交织,使得物价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面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