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攀升,创下多年新高,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据彭博社数据,30年期英国国债收益率周二触及5.723%,为1998年以来最高;德国同期收益率升至3.42%,创2011年峰值;法国30年期收益率达4.523%,为2009年以来新高。
债券价格与收益率反向变动,反映出市场对发达国家债务可持续性的深层担忧。
全球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快速上升源于多重因素的共振。首先,通胀预期回升推高了市场对未来利率的预期。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对60国加征10%-30%关税,导致全球供应链成本上升,推升通胀预期。彭博社数据显示,2025年4月8日美国两年期盈亏平衡通胀率(Breakeven Inflation Rate)从2024年底的2.54%升至3.36%,反映短期通胀担忧加剧。
其次,美联储和其他主要央行自2022年起逐步退出量化宽松(QE),转向缩表。美联储和英国央行于2022年结束购债,欧洲央行(ECB)和日本央行(BOJ)分别于2023年和2024年跟进,减少了对长期国债的需求。
此外,投资者结构的长期变化进一步推高收益率。传统上,央行、退休基金和寿险公司是长期国债的主要买家。然而,多国退休基金从固定福利计划(Defined Benefit)转向固定缴款计划(Defined Contribution),降低了长期国债的配置需求。德意志银行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退休基金对固定收益资产的配置比例从2010年的60%降至45%。寿险公司也因低利率环境下的盈利压力减少了长债持有量。
更令人担忧的是,政府发债策略的结构性变化正在加剧市场波动。英国财政部2025年4月宣布增加短期国债(1-3年期)发行比例,以降低即期融资成本,美国预计也将采取类似策略。然而,Validus风险管理公司警告,此举可能削弱长期国债市场流动性,导致价格波动加剧。短期债务占比上升意味着未来到期续借压力增大,若市场环境恶化,政府将面临更高融资成本。德意志银行进一步指出,债务规模扩大与投资者结构变化形成恶性循环: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推高收益率,而收益率上升加重利息负担,恶化财政前景,进而进一步推升收益率。
以美国为例,2025年联邦债务占GDP比例已达99%,若2017年《减税与就业法案》(TCJA)延长,预计2035年将升至128%。 高盛估算,2025年美国财政赤字将达2.1万亿美元,新增国债发行需求推高市场供给,压低债券价格。
分析师普遍认为,缺乏实质性财政调整(如增税或削减开支)将导致超长期国债收益率继续高位震荡。J.P. Morgan资产管理公司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长期国债收益率的上升主要由实际收益率(Real Yield)驱动,而非通胀预期,表明市场对财政风险的关注超过通胀担忧。 例如,美国10年期国债实际收益率自2024年9月以来上升约100个基点,反映投资者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Term Premium)。
分析师预计,2026年全球长期国债收益率可能继续高位运行。摩根大通预测,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在2026年突破5%,受财政赤字扩大和通胀预期推动。 欧洲市场则因经济增长乏力可能出现分化,欧央行可能比美联储更早降息,缓解欧元区国债收益率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