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市场在美元走强与贸易战不确定性的双重影响下剧烈波动。
美元指数(DXY)本周上涨0.38%至97.12,受美国强劲就业数据(6月新增就业14.7万,超预期11万)与特朗普关税政策不确定性推动,投资者涌向美元避险资产。
亚洲股市则呈现分化,香港恒生科技指数飙升2.78%,受益于科技股热潮,而日本日经225指数下跌0.91%,韩国KOSPI指数微跌0.24%,反映贸易战对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压力。地缘政治、货币政策与企业盈利前景交织,塑造了亚洲市场的复杂格局。本文分析美元走强与亚洲股市分化的原因、影响及未来趋势。
美元走强源于多重因素。美国6月非农就业报告显示经济韧性,市场对美联储7月降息预期从98%降至75%,推高美债收益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4.34%)。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进一步强化美元吸引力,其7月9日贸易谈判截止日临近,美国对日本、印度等国的关税威胁(24%-35%)引发避险情绪。尽管美元2024年上涨7%,2025年累计下跌10%,近期反弹仍对亚洲货币施压。日元兑美元跌至145.03,贬值0.95%;人民币离岸价跌0.15%至7.1883;马来西亚林吉特、菲律宾比索分别贬值0.64%和0.78%。亚洲央行面临两难:加息抗贬值可能抑制增长,干预外汇市场则消耗储备。
亚洲股市的分化反映了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香港恒生指数上涨1.63%,科技指数飙升2.78%,腾讯音乐、快手等科技股涨超6%,受周杰伦入驻抖音引发的IP热潮提振(巨星传奇股价涨82.8%)。中国内地CSI 300指数微涨0.29%,因5月出口增长4.8%(低于预期5%)和消费价格下跌0.1%,显示刺激政策效果有限。日本日经225指数和韩国KOSPI指数分别下跌0.91%和0.24%,出口导向型企业如丰田、三星电子受美国关税威胁拖累。日本制造业PMI升至50.4,服务业PMI达51.5,但出口订单因关税不确定性下降。东南亚市场表现不一,新加坡元贬值0.12%,但市场情绪相对稳定。
贸易战是市场分化的核心驱动。特朗普4月2日宣布的“解放日”关税(对57国商品加征11%-50%)引发全球市场动荡,尽管5月13日中美达成90天临时协议(中国商品关税降至30%),7月9日仍是关键节点。日本美贸易谈判停滞,特朗普威胁对日加征35%关税,冲击汽车、电子板块。印度虽有望达成协议,但10%关税已削弱其出口竞争力。越南受益于20%关税优惠,股市上涨1.5%,吸引制造业转移投资。油价波动加剧不确定性,布伦特原油跌至68.23美元/桶,因伊朗核协议承诺缓解供应担忧。
企业盈利与市场情绪也影响走势。美国科技股如英伟达(涨1.3%)推高纳斯达克指数,但亚洲科技股表现分化,三星电子、SK海力士分别涨1.86%和2.23%,而台积电因关税担忧跌0.5%。银行股承压,SPDR S&P银行ETF下跌超4%,反映对贸易战引发经济放缓的担忧。金价因美元走强跌至3336美元/盎司,显示避险需求转向美元。投资者情绪谨慎,标普500期货跌0.6%,反映对贸易谈判结果的观望。
未来,亚洲市场走势取决于贸易谈判与货币政策。短期内,美元可能继续受就业数据与地缘政治支撑,但长期或因美国财政赤字(2025财年上半年1.3万亿美元)承压。亚洲央行需平衡增长与汇率稳定,日本央行计划恢复加息以遏制日元贬值。投资者应关注香港科技股的IP驱动机会,如巨星传奇,但警惕日本、韩国出口股的关税风险。借鉴南印度制造业崛起的经验,亚洲可通过区域协作(如东盟经济共同体2026-2030计划)降低美元依赖,推广本地货币结算。消费者可能因关税面临电子产品涨价(2024年美国CPI涨5.2%),但本地IP衍生品或带来新消费热点。
美元走强与亚洲股市分化是贸易战与经济分化的缩影。香港科技股的热潮与日韩出口股的低迷并存,反映市场对政策与增长前景的不同预期。若贸易谈判取得突破,亚洲股市或迎反弹;若僵局持续,美元主导的避险情绪将加剧分化。投资者需在波动中寻找结构性机会,理性布局以应对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