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 3354.53 0.38%
|
深证成指 10234.09 1.06%
|
恒生指数 23072.39 0.90%
|
纳斯达克 17928.92 0.00%
|
日经225指数 37448.28 -0.15%
|
陆一夫 站内编辑
3607 文章
5525878 阅读
首页  >  要闻 >  股市 >  正文
申请成为签约作者 >
A股、港股以及中概股2022年重点回顾、展望
2022年12月27日 08:50    
收藏  
举报

随着圣诞节的临近,华尔街已经进入休假模式,这也意味着,2022年的金融市场基本就此落下帷幕。

2022年是非常糟心的一年,俄乌大战、全球通胀、疫情……种种不利因素交叉影响市场。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股市今年又交出了怎样一张成绩单呢?以下我为大家罗列出中国市场(包含A股、港股以及中概股)今年的整体走势和他们整体的2023年预期展望。

A股、港股以及中概股2022年重点回顾、展望

一、A股市场

新年已步入倒计时,2022年的A股也快到了年终总结的时候,回看全年,新冠疫情反复、美联储暴力加息、俄乌冲突不断、极端气候等黑天鹅和灰犀牛时间交替冲击着市场本就脆弱的神经,导致A股震荡的剧烈程度更甚以往。

1、2022年A股市场总体概述

上证指数今年2022年1月份开盘时,报3649.15点,而如今在3000点至3100点之间波动。如果以3100点来算的话,今年全年下跌549.15点,跌幅15%。

截至2022年12月21日收盘,沪指、深成指和创业板指这三大股指于年内累计下跌15.70%、26.55%和30.67%。

虽然内外部环境的因素超出了很大一部分投资者的预期,也导致了股指在今年以来不佳的表现,但结构性行情频出,却演化出了不少颇具亮点和表现不俗的个股。

私募排排网依据Choice数据,以2022年12月21日收盘时的情况为基准,整理出了不同观察角度或维度下,表现居前的个股。需要注意的是,为确保数据的合理性,总体样本中剔除了2022年内上市的新股及次新股。

2、A股涨幅TOP20

首先,市场往往最为关注的往往是个股的涨幅,以前复权方式计算,今年以来的最“牛”的个股当属西安饮食,是唯一一个涨幅超过3倍的“独苗”,得益于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带来的旅游、消费等预期的好转。

A股、港股以及中概股2022年重点回顾、展望

而宝明科技是年内涨幅是最接近三倍的个股,自今年下半年以来,股价基本处于上升通道当中。其主营业务主要是LED背光源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电容式触摸屏主要工序的深加工,其中LED背光源产品收入占比较高。

就在今年7月7日,宝明科技发布公告称,拟在赣州经开区投资建设锂电池复合铜箔生产基地,主要生产锂电池铜箔。正是复合铜箔相较于传统的锂电铜箔有着明显的优势,被不少人视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发展的优质解决方案,而成为资本市场中资金加码的重要概念对象。

此外,共有12家上市公司实现了年内超两倍的涨幅,多是年内拥有热点概念“光环”加持的个股。

3、成交金额TOP20

年内成交金额居前的个股基本都是大盘个股,其中成交额最多的个股为今年大热的个股“宁王”——宁德时代,累计成交超过1.7万亿元,这一累计成交额甚至超过了“股王”贵州茅台的1.41万亿元。

A股、港股以及中概股2022年重点回顾、展望

宁德时代作为锂电池板块的龙头,不仅是赛道火爆,机构用真金白银进行抱团,三季报上机构的持仓家数就达到了693家。目前超过40倍的动态市盈率估值能否站稳,还要看明年第一季度公布的年报业绩。

4、北向资金净买入TOP20

北向资金一直以来被投资者称为“聪明的资金”,主要因为北上资金对大盘的走势把握比较准确,其“高抛低吸”的操作相对精准,在历史上屡次得到市场认可。同时,北向资金较为崇尚价值的长期投资,看重相关行业的长期成长空间和具体上市公司的增长价值,对白马股青睐有加。

A股、港股以及中概股2022年重点回顾、展望

年内北向资金净买入额超百亿的个股共有3只,分别是家电龙头美的集团、光伏龙头隆基绿能和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

排在第六位的紫金矿业还是知名百亿私募基金经理高毅资产邓晓峰钟情的个股。公司的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高毅晓峰2号”、“高毅晓峰鸿远”和“高毅-晓峰1号睿远”为紫金矿业的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总市值分别达到约35.38亿元、24.78亿元和11.79亿元。

此外,“高毅晓峰2号”还现身了第13位圆通速递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持仓总市值约为9.27亿元。

5、A股市场总结及2023年整体预期

国内股市,今年受困于疫情,除了核酸行业外,各行各业几乎都没怎么好好挣钱,又哪来的上涨基础呢?如今,防疫政策完全转向后,接下来需要度过一段较长的过渡期。当过渡期结束后,经济才会步入正轨,股市才会有希望。迈向后疫情时代,随着经济走向修复,A股二次见底后处于中期上升趋势,战略上可保持乐观。预计2023年盈利将小幅增长,指数整体大概率是小牛市。

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是,多家券商对2023年一季度的春季行情,进行了特别提示。

中金公司便指出,虽然A股市场在2022年表现较为低迷,但展望2023年,随着风险偏好回升有望改善股市资金面,以及当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有修复空间等,今年底至明年一季度,A股指数层面可能迎来阶段性机遇。

“目前已发酵的政策乐观预期是‘点状的’,并以托底为主。而在明年两会前,围绕着‘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政策预期发酵的重点可能是刺激政策和全局性推演,因此春季行情仍可期待。” 申万宏源证券进一步指出。

中信证券则认为,综合宏观经济、盈利增长、政策环境、海外因素、国内利率等对A股各季度的多空影响,进入2023年二季度后,市场上行动能更强。

节奏上,招商证券称,2023年A股将进入中期反转的结构性震荡上行周期,走势很有可能和2019年一样,类似“N”型。“虽然市场中期向好,但由于预期经常领先基本面,过程难免震荡反复。预计明年A股将经历复苏预期、稳增长、复苏验证和中期结构线索确立等多个阶段。”中信建投证券同样称。

不过,申万宏源证券提醒投资者,由于通胀易上难下的大周期并未结束,且A股依然面临一定程度的海外扰动。因此对2023年A股估值修复的幅度,不宜过高期待。

二、香港股市

2022年初,随着互联网反垄断监管出现拐点,相比A股和美股,港股一度跑出相对收益,叠加当时港股估值便宜,导致很多投资者对2022年的港股市场抱有期待,认为港股市场牛市可期。但事实证明,市场远比大家想的要复杂多变。

1、2022年港股艰难历程

2022年整年来看,对港股超预期冲击事件接踵而至。

先是中概股审计底稿问题持续发酵,市场担心中概股一旦密集从美国退市,港股市场的流动性根本承接不住,担忧之下先跌为敬;之后,美国通胀不断超预期,美联储开启了激进加息模式,导致全球流动性回流美国,对港股这种以外资为主要资金源的市场带来极大的估值压力;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美各国初期对俄罗斯实施的一系列制裁措施,让全球资本的风险偏好大降,外资加速从港股流出;基本面也不给力,受疫情扰动、地产低迷等因素影响,国内刺激政策传导受阻,经济表现不及预期,实际GDP增速较年初5.5%的目标相差较远;此外,人民币对美元一度快速贬值,也加速了外资流出速度。

当上述所有负面因素集中在一年发生时,就产生了芒格所说的“lollapalooza效应”(多要素聚集产生的爆炸性放大效应),负面影响被多重放大,在港股市场产生了核爆效应,出现了无序下跌、无脑下跌,以至于在极低估值分位抄底的投资者也被深套其中,恒生指数创2009年以来新低,十几年涨幅一朝归零。

一直到2022年11月初,上述各项压制因素相继出现拐点,港股行情又迎来一次较为大的反弹,只不过这次市场反弹非常迅速,根本不给人上车机会。

就核心影响因素来看,随着美国10月CPI的超预期回落,美联储加息节奏确定性放缓(市场预期12月从加息75BP降至50BP);国内疫情防控政策出现重大调整,房地产三支箭出台展示政策面稳地产决心,2023年经济复苏趋势向好;中美经济周期的不同步对货币汇率的影响在2023年出现逆转,带动人民币对美元从快速贬值走向升值,加速外资回流港股。此外,美国中期选举之后,中美关系出现缓和迹象,市场对中概股的担忧缓解;港股互联网&平台经济政策措施边际宽松,监管预期趋于稳定,也在相当程度上提振市场情绪。

A股、港股以及中概股2022年重点回顾、展望

2022年一年之内的快跌快涨,让投资者真正见识了港股市场:既能跌得爹妈不认,也能涨得酣畅淋漓。个中滋味,全看投资者在什么位置建仓。

2、2023年港股牛市可期,关键看行情节奏

当前来看,影响港股市场的核心因素均已出现反转,2023年行情走牛的问题不大,关键在于节奏。只有对可能的行情节奏了然于胸,才能在波动的行情中拿稳筹码。

港股的核心影响因子是全球流动性和中国基本面,这两大因素均在预期层面出现拐点,但真正落地的节点并不同步,从而可能在不同阶段支撑行情走势,产生多级火箭助推效应。

3、全球流动性

全球流动性主要看十年期美债利率,当前主要取决于美联储加息节奏,演变路径为从加息放缓到停止加息再到降息窗口开启。

目前来看,2022年12月加息幅度已从此前的75BP降为50BP,2023年2月和3月大概率各加息25BP,之后便迎来停止加息节点。随着加息周期结束,届时港股大概率再次出现一波拔估值行情。

至于美联储降息窗口,市场仍有分歧,尽管美联储最新表态2023年不会降息,但仍有乐观者认为形势比人强,面对美国经济快速衰退的现实,美联储最快于2023年下半年就会开启降息。其实,降息的具体时点并不重要,只要加息停止,市场就会开始交易降息预期,对港股估值就是利好。

4、中国基本面

港股上市公司以国内企业为主,基本面要看大陆经济复苏节奏。结合国外情况和专家预判,国内大概率于2023年1季度末走过疫情高峰,届时,在国内稳增长政策的加持下,基本面将进入确定性复苏阶段。

经济复苏或将推动人民币升值,从业绩和汇率两个层面推动港股业绩反转。叠加美联储停止加息,港股市场有望出现估值和盈利双升的戴维斯双击效应,驱动指数再次出现快速反弹行情。

基本面的反转具有持续性。自2023年2季度起,行业层面的利好因素将不断涌现,叠加市场开始交易美联储降息预期,将驱动港股持续走牛。

三、美股中国概念股

1、中概股2022年整体行情简述

2022年,是中概股最“腥风血雨”的一年。

过去一年,中概股经历了大起大落,阿里、拼多多、腾讯、京东等巨头跌幅均超过50%,快手更狠,跌了80%。在370只中概股中,跌幅超过90%的有73只,其中趣头条跌幅达99%,好未来跌幅超过97%。(以下是2022年中概股跌幅榜)

A股、港股以及中概股2022年重点回顾、展望

截止北京时间2022年12月23日,美股中共有126家中国概念股在美上市交易,主要涵盖美国的纽约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及全美交易所等三大证券交易所。

2022年,在美上市的这126家中概股当中,有89家中概股录得跌幅,占全部在美上市中概股的71%;有35家中概股录得涨幅,占全部在美上市中概股的28%;截止撰稿,跌幅最大的为e家快服(股票代码:EJH),录得跌幅为98.51%;涨幅最大的为九洲大药房(股票代码:CJJD),录得涨幅为781.73%。

A股、港股以及中概股2022年重点回顾、展望

2022年美股遭遇熊市,新股发行疲软,在美上市中概股不仅数量同比减少四成,募资额更是大降92%。

反复大跌后,2022年上半年,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新股几乎无人问津,直到7月份,尚乘数科打着“李嘉诚概念股”的招牌问鼎年度“妖股”,暴涨200倍,才又重新夺回市场的关注。而随着中美审计的进展,中概股退市危机在年末逐渐缓解,中概股不仅股价在2022年最后两个月大幅攀升,IPO也似乎渐渐回暖。

2、中概股触底反弹,未来增长空间有望打开

在过去的两年中,疫情冲击、跨国审计问题和国内的互联网产业整改,导致大量中概股遭遇了估值、业绩的戴维斯双杀。中概股审计问题由来已久,也是近年来压制中概股市场风险偏好的主要因素之一。

A股、港股以及中概股2022年重点回顾、展望

11月以来,在宏观经济前景、地缘政治及全球流动性改善的多重利好因素共振下,叠加前期股价超跌等多因素共振,共同推动了中概股此轮史诗级反弹。

以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为例,仅11月一个月就大涨42.13%,11月初至12月5日累计涨幅更是超过45%。其中,中美审计问题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并进展顺利也是重要的推动因素。

自2020年以来,“中概股集体退市风险”就成为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也成为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面临的巨大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对中国公司,还是全球投资者、以及美国市场都是多输的局面。而保留中概股在美上市,对投资者有利,对上市公司有利,对中美双方都有利,才是一种多赢的结果。

10月底以来,港股市场强劲反弹,MSCI中国指数反弹近40%,恒生科技更是大涨近60%,背后主要驱动力是我们提到的港股面临的“三重压力”(美联储政策收紧、中国经济增长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预期。

这一反弹趋势也表明港股最艰难的时刻逐渐过去,转机渐现。此次中概股监管积极进展为持续多年“悬而未决”的退市风险服下了一颗“定心丸”,这有望持续推动投资者风险偏好修复,从而支撑估值修复。

3、政策回暖,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能否重燃热情?

面向全球投资者的美国资本市场,无论是融资能力和市场流动性都要明显优于A股市场,也成为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之地。

但2022年以来,受中概股退市风波和中国科技公司赴美上市信息安全审查趋严的影响,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意愿降至冰点,IPO数量腰斩,截至12月12日仅有17家,为过去6年最低。

目前,随着中美审计合作的顺利推进,中概股赴美上市已逐步回暖。据统计,今年三季度已有10家中概股成功赴美上市,相比之下,二季度有3家,一季度只有1家,以说明SEC在逐渐放宽中概股赴美上市的通道。

不过,在中概股退市风波影响下,今年以来,众多中概股纷纷选择回港二次上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B站、阿里巴巴、微博、京东集团、新东方等中概股均已完成二次上市。

今年6月,通过第二上市方式回归港股的再鼎医药已率先转换为主要上市;7月,阿里巴巴申请将第二上市转换为双重主要上市;10月,BOSS直聘也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双重主要上市申请。

据港交所统计,自从新上市制度更新以来,已经有26家中概股公司完成了赴港上市,合计募集资金超过了3400亿港币,这些公司市值也是超过了5.3万亿港币,占香港市场总市值的14%。分析人士指出,考虑到中美关系未来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中概股回港上市或仍将是大势所趋。中长期看,更多中概股公司的回归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港股市场结构,吸引资金沉淀,进而形成优质公司和资金的正反馈,进一步巩固港股市场作为区域金融中心以及中国“新经济桥头堡”的地位。

4、2023年,中概股有机会打赢这场“翻身仗”吗?

如果说中概股主要受市场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那么未来1-2年这两个因素大概率会有反转。

首先是市场风险有所缓和:美国通胀数据有好转迹象。市场普遍预期,2023年,美联储的加息脚步会大大放缓,甚至可能会在2023年年底开始降息。11月30日开始,中国疫情防控目前已经缓和,经济复苏虽然崎岖,但毕竟有了新的方向。

从中概股的政治风险来看,也出现了曙光:

第一,国内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出现放松和转向。平台代表了商业的未来,任何国家要参与全球竞争,都必须支持本国平台的发展。从2022年4月开始,政府已经开始强调平台的积极作用。到11月,连游戏行业都开始解禁了。

第二,在中概股上的中美摩擦基本告一段落:8月26日,中美签署审计合作协议,中概股退市危机暂时解除。

从宏观市场和政治政策风险两大影响因素来说,2023年稳住或者反转的概率很高,所以我们大概也可以推演,中国平台企业的股价也有可能迎来一波回暖。

当然,最后决定更长期股价走势差异的,还要看企业自身的业绩表现。比如腾讯阿里能否真正走出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快手京东美团未来几年能否把营收转化为利润等。这大概会是平台股价能否挣脱泥泞,走出新高的核心。

5、总结

过去1年,阿里和拼多多股价跌了60%以上,腾讯、美团、京东也跌了40%,快手跌了80%。370多只中概股中,跌幅超过90%的有73只。中概股的集体下跌,主要受市场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个体的业绩也是重要因素之一。2023年,市场和政治因素会迎来好转吗?中概股还有翻身机会?

从宏观市场和政治政策风险两大影响因素来说,2023年稳住或者反转的概率很高,所以我们大概也可以推演,中国平台企业的股价也有可能迎来一波回暖。

当然,最后决定更长期股价走势差异的,还要看平台自身的业绩表现。比如腾讯阿里能否真正走出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快手京东美团未来几年能否把营收转化为利润等。这大概会是平台股价能否挣脱泥泞,走出新高的核心。

声明: 本文由入驻币海编者上传,观点仅代表编者本人,不代表币海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判断。
延伸阅读
反弹暂歇?衰退阴影逼近 美股连涨终结
   币海独步者        2025/05/06 01:04
币海NEWS周周大事记丨中国新闻 第250428期
   鲁克        2025/04/29 05:23
币海NEWS周周大事记丨中国新闻 第250421期
   鲁克        2025/04/23 04:02
特朗普的老梗又来了,中概股还能留在美股吗?
   股海柠檬精        2025/04/18 05:07
黄仁勋到访北京后硬刚川普表态,要坚定不移服务中国市场
   陆一夫        2025/04/18 02:18
币海NEWS周周大事记丨中国新闻 第250413期
   鲁克        2025/04/16 04:40
南向资金首季净流入超4200亿港元,科技股不再是心头爱
   大存        2025/03/27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