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澄清,房屋养老金制度并非房地产税,公共账户不需民众出资。个人账户资金源于已缴纳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然而,公众对该政策的质疑并未平息。其中,没有个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账户的资金来源是否由公共账户托底、账户管理如何做到公开透明,以及房屋养老金是否是变相的房屋保险从而增加未来民众的房屋维护成本等问题住建部未作明确回应。
根据官方解释,房屋养老金由个人与公共账户构成。个人账户资金来自业主缴纳的维修资金,公共账户则通过政府多渠道筹集。但该制度实际是将老旧小区维修成本转嫁给民众,形成二次收费。部分支出仍然是由普通民众来承担。
随着中国步入存量房时代,房屋老化问题日益严重。自1999年设立专项维修资金以来,至2007年管理办法出台前,部分资金被挪用情况屡见不鲜。近年来,很多城市的“老破小”改造需业主自筹部分费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余额已经严重不足。
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院长今年在《中国房地产金融》发表的文章中谈到:目前中国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结余超过1万亿元,上海、北京和杭州等城市结余均超过百亿元。看似资金结余充足,但房屋养老金制度一旦在全国推广,民众的负担反而会加重。特别是非一、二线城市中危房比例较高,亟需修缮。
今年5月,安徽铜陵一栋20多年楼龄的住房发生坍塌,造成四人死亡。就在上个月,江西南昌一栋“老破小”居民楼部分坍塌,致一人罹难。由于建筑时的技术、材料、施工和监管等多方面的影响,大量的中小型城市出现危房的概率远远高于一、二线城市。
早在2019年,住建部就统计了全国有17万“老破小”小区亟待修护和改造。一旦真的实施房屋养老金制度,巨大的资金缺口仅靠现金池中的余额是无法运转的。
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就曾建议,在设立由业主自愿缴存的补充账户(变相的房屋保险)来补其差额。而在全国其他的中小型城市,这个差额到底有多大呢?
此外,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是否透明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虽然住建部明确表示,维修资金有严格的管理和使用规定,但过去曾有资金被挪用的案例发生,这让公众对新设立的房屋养老金制度能否有效运作产生怀疑。
房屋养老金本质上是一种保险形式,旨在应对房屋老化问题。“赔付”的对象就是“老破小”。而这些房屋的平均房龄可能超过30年,一旦全面实施时,必然会加重地方财政负担,自愿缴存的补足机制(变相缴纳保费)就有可能在未来会被推广。
因此,房屋养老金制度更适合在一、二线城市推行。在中小型城市,该制度或导致更多经济负担,迫使居民选择低价出售。鉴于目前房地产市场萎靡的现状,政府将可能成为此类房产的主要买家,并通过改造为保障房来调节市场供应。
房屋养老金制度的出台是为了解决老旧房屋的安全问题,是基于近年来频发的房屋倒塌事故和老旧小区的维修需求增加,旨在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资金池,用于房屋安全管理和维修补助。然而,有太多措施和细节必须进行讨论和验证。
未来,如何在保障房屋安全与居民利益之间取得平衡,如何消除政府现有政策和民众对未来预期之间的鸿沟,都会是房屋养老金制度不得不面对的核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