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美国关税收入创下24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较上年同期飙升近四倍,这一数据诞生于特朗普总统实施10%全球关税后的首个完整月份,较4月环比增长超25%,而同期美国商品进口总值基本持平,直观展现出关税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强效拉动。
这一增长节点恰与美国国会共和党人推动特朗普旗舰税收和支出法案(大漂亮法案)通过的进程重合。该法案延续了其第一届政府的大规模减税措施,却大幅削减低收入群体的公共医疗保健投入。
据估算,未来十年将使美国联邦赤字增加3.4万亿美元。关税收入的激增看似为紧张的政府金库提供了喘息空间,但背后潜藏的全球贸易流动扭曲问题愈发凸显。
中美贸易受冲击尤为显著,5月美国自中国进口额降至193亿美元,较上月下滑21%,较2024年同期锐减43%,折射出世界两大经济体贸易关系的持续降温。
这一局面与美国对华关税政策直接关联。今年早些时候,特朗普曾对所有中国商品征收145%的关税,虽经伦敦和日内瓦会谈降至30%,但5月对华有效关税税率仍高达创纪录的48%,直接导致中国国内进口量跌至19年来最低水平。
特朗普多次宣称,征税旨在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并通过关税收入让美国 “变得富有”,甚至减少对所得税的依赖。
然而现实是,5月242亿美元的关税收入仅覆盖当月3160亿美元联邦赤字的7.7%,即便按全年维度测算,也仅能填补过去一年1660亿美元收支缺口的14.5%,与税收法案带来的3.4万亿美元债务增量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
从全球范围看,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已全面铺开。自4月9日起,几乎所有进口商品均适用10%的基准税率,药品、半导体虽暂享免税待遇,但未来可能面临单独关税;钢铁、铝和汽车则被征收25%至50%的更高税率。
5月底,美国将钢铁和铝的关税翻倍至50%,随后进一步扩大征税范围,将冰柜、洗碗机、洗衣机等钢铁衍生产品纳入其中,这一系列调整使得5月美国整体有效关税税率升至8.8%,创下1946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7月9日关税暂停期若按计划结束,未达成特别协议的数十个国家将面临税率上调。特朗普已明确威胁,若与欧盟未能达成协议,将对其征收50%的关税;而越南通过谈判将税率锁定在20%,低于最初威胁的46%,成为少数达成有利条款的国家。
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分析指出,若6月16日的税率维持不变且7月9日不再上调,即便考虑消费者行为变化,实际税率也将稳定在15%左右。
该机构预测,2025至2034年间,现行关税政策可能带来2.2万亿美元的税收收入,但扣除其他领域的税收损失后,净收入约为1.8万亿美元,与同期特朗普税收法案预计增加的3.4万亿美元联邦债务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正引发连锁反应,不仅重塑美国与贸易伙伴的双边关系,更在全球贸易网络中制造裂痕。
当美国试图通过加征关税充实国库时,其引发的贸易流向扭曲、生产成本转嫁以及市场剧烈波动,已让更多国家和企业卷入这场政策实验的代价链条中。
从钢铁、铝等基础工业到冰柜、洗碗机等民生产品,关税的触角不断延伸,既推高了美国国内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也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