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6年初的临近,美联储12家地区联储银行行长的连任程序,正从一项例行公事悄然演变为一场政治角力的前哨战。
过去几十年里,这套流程几乎从未掀起波澜——地方董事会提名,华盛顿的理事会点头,一切顺理成章。
但如今,在唐纳德·特朗普试图将货币政策纳入自己影响力范围的背景下,这场原本低调的人事安排,正被赋予远超技术层面的政治重量。
事情的转折点,是亚特兰大联储行长拉斐尔·博斯蒂克的突然退休。59岁的他距离法定退休年龄还有五年多,却在连任审查刚启动不久后宣布离任。

作为美联储历史上首位黑人且公开同性恋身份的地区行长,博斯蒂克因多次就种族平等与经济正义发声,早已成为保守派眼中“觉醒央行”的象征。
去年,他还因个人投资信息披露问题被内部监察长指出存在利益冲突的表象,虽未构成违规,却已引发对其判断力的质疑。他的退出,让本就敏感的任命机制更显脆弱。
按制度设计,地区联储行长由本地董事会遴选,但最终需获得美联储理事会七名成员中的多数批准。
目前理事会中,三位由拜登任命,三位由特朗普任命,主席鲍威尔则是个罕见的“跨党派产物”——奥巴马时期进入美联储,特朗普将其提拔为主席,拜登又予以续任。这种微妙的平衡,为特朗普借机重塑地区联储领导层提供了潜在空间。
事实上,早在其第一任期,特朗普政府就已为干预地区行长人事埋下伏笔。2019年,时任司法部官员亨利·惠特克在一份备忘录中明确提出:既然理事会是任命主体,自然也拥有“随意罢免”地区行长的权力。
他甚至认为,即便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中的地区代表可被随时撤换,只要理事会成员仍受任期保护,美联储的整体独立性就不会被动摇。如今,这套逻辑正被重新激活。
这并非杞人忧天。地区联储行长绝非边缘角色——每年有五位轮值参与FOMC的利率决策,同时负责辖区内银行监管与宏观经济研究,是美联储“去中心化”治理结构的核心支柱。
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此前一场关于央行独立性的讨论曾指出,若总统能实质性主导地区行长的任免,货币政策的制定逻辑或将发生深层改变。
特朗普的行动早已超越口头批评。两个月前,他试图解雇理事莉萨·库克,创下总统直接罢免美联储理事的先例。该案目前已提交至最高法院,预计明年1月开庭审理。
与此同时,他新近任命的理事斯蒂芬·米兰将于2026年初返回白宫,进一步强化其在理事会的话语权。
尽管历史记录显示,近几十年所有地区行长连任均获一致通过——即便在2021年特朗普提名者占多数时也不例外——但风向正在悄然转变。
预测机构LH Meyer分析认为,本轮行长们或许仍能顺利留任,但解职威胁本身,已经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美联储的独立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面对媒体对连任进程的追问,鲍威尔在上个月政策会议后的记者会上只是淡淡回应,相关工作正在按计划推进,并将及时完成。
然而,在他本人主席任期明年5月到期、副主席菲利普·杰斐逊也将在2027年面临去留抉择的背景下,这场围绕地区联储的人事暗流,恐怕只是更大风暴的序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