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周四上午,华盛顿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听证室将迎来一场表面平静却暗流涌动的审议——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史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的美联储理事提名确认程序正式启动。这本应是一场常规的人事流程,但在当前政治气候下,它被赋予了远超个体任命的象征意义。米兰的提名,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特朗普政府对美联储独立性边界的持续试探,而这场听证会本身,则成为检验美国货币政策体制韧性的关键节点。
第一个真正的考验,落在共和党参议员身上。长期以来,共和党人多以捍卫美联储独立性自居,强调央行决策应远离短期政治干预。然而,当提名来自本党总统,且其背后是特朗普明确要“掌控多数席位”的意图时,这一立场正面临现实撕裂。北卡罗来纳州的汤姆·蒂利斯、南达科他州的迈克·朗兹、路易斯安那州的约翰·肯尼迪,这些过去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或货币政策独立性表达过支持的共和党人,如今不得不在党派忠诚与制度信念之间做出抉择。蒂利斯虽已表示支持米兰,却也明确划出底线:“我不支持让美联储真正受行政分支直接控制。”更关键的是,他坚持在法院对特朗普罢免理事丽莎·库克的权力作出裁决前,不应填补空缺席位。这一表态,既是对程序正义的维护,也暴露出共和党内部在“忠于总统”与“守护机构”之间的深层张力。银行委员会中,共和党仅以13比11领先,若民主党一致反对,任何一名共和党人的退缩都可能让提名搁浅。因此,这场听证会上的每一句发言,都可能成为未来投票风向的微妙暗示。
第二个焦点,则直指米兰本人立场的自洽性。他在听证材料中承诺维护美联储独立性,称其为“防止萧条与恶性通胀的关键”,这符合公众对央行理事的期待。但他的学术观点却呈现出复杂甚至矛盾的一面。去年,他曾撰文主张,若总统能更灵活地更换美联储官员,反而有助于减少“深层政府”的隐性操控。这一看似悖论的逻辑,实则为行政权力介入打开了制度缝隙。他与财政部幕僚长丹尼尔·卡茨共同提出的“禁止美联储官员卸任后进入行政部门”的建议,意在切断利益链,但其背后仍是通过制度设计重塑权力关系的意图。更耐人寻味的是,有消息称白宫正考虑一项非典型安排:米兰在美联储任期结束后,仍可能重返白宫。这种潜在的“旋转门”循环,与其论文中批判的利益冲突风险形成讽刺对照,也让人对其未来的独立判断打上问号。
第三个,也是最根本的挑战,是如何解释政策立场的急剧转向。去年9月,当美联储开始从二十年高位降息时,米兰曾在社交媒体上激烈批评,称其默许“永久性通胀”,是“深层政府”腐蚀民主的表现。而如今,在核心通胀指标略高于去年同期的背景下,他却转而认为通胀不再构成威胁。他将这一转变归因于总统政策——减税、限制移民、放松监管——将释放“非通胀性增长”。这种从“鹰派”到“鸽派”的快速切换,与其说是基于经济数据的演进,不如说是与白宫当前降息诉求的高度同步。当一位即将执掌货币政策大权的人,其观点转变与政治议程如此契合,人们难免质疑:他的判断,究竟是源于经济分析,还是源于政治站位?
这场听证会的背景不容忽视。特朗普已公开试图罢免现任理事库克,副总统JD Vance更称美联储独立性“荒谬”且“反民主”。在企业正面临关税成本挤压、美联储对降息保持谨慎的当下,白宫却持续施压。米兰的提名,因此不再仅是一次人事确认,而是一场关于美国货币政策未来走向的预演。它考验的不仅是参议员的立场、提名人的逻辑,更是整个制度能否在政治风暴中守住专业治理的底线。听证会结束时,人们或许仍不清楚米兰能否过关,但至少能看清,那道曾被视为不可逾越的政央边界,正在经历怎样的侵蚀与重塑。
这场听证会的走向,也将深刻影响市场对政策可预测性的信任。投资者长期依赖美联储的制度稳定性来评估风险,而当前的政治介入正削弱这一基础。若米兰顺利过关,且后续政策迅速转向降息,市场可能将其解读为央行独立性让位于短期政治需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先例的形成——一旦总统通过人事更迭实现对货币政策的实际主导,未来无论哪个政党执政,都可能效仿这一模式。这不仅动摇美联储的公信力,更可能重塑美国宏观经济治理的底层逻辑。听证室内的每一句质询与回应,都在为这一制度转折点留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