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6 日,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及良渚街道部分小区居民遭遇了一场用水危机,自来水散发刺鼻异味,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事件始于 7 月 16 日上午,仁和水厂率先察觉水质嗅味指标异常,与此同时,居民家中的自来水出现发黄且伴有恶臭的情况。由于未及时收到通知,许多居民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使用了问题水,不仅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干扰,部分居民还因饮用或接触这些水,出现了腹泻、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察觉到问题严重性后,当天下午,杭州余杭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切换水源,并组织力量对主管网及二次供水箱展开冲洗。截至 16 时 30 分,主管网水质恢复正常,但末梢支管中仍有 “存水” 残留,水务公司建议居民排放管道内的 “存水” 后再使用。
7 月 17 日,余杭水务发布通报,证实水源(苕溪原水)出现异常,不过具体污染原因尚未明确,仍在调查之中。通报称,冲洗工作完成后,经检测,仁和街道和良渚街道的水质已恢复正常。为弥补居民损失,水务公司承诺减免每户 7 月份 5 吨水费。然而,居民们对这一通报并不满意,他们认为水务公司未及时预警,且未清晰说明污染源,致使他们在用水安全问题上陷入担忧与恐慌。部分居民出于对水质的不信任,继续购买桶装水维持日常生活,甚至有人跨区寻找可正常洗澡的地方。在此期间,网上还流传出 “粪水管接错” 等不实传言,对此,水务公司迅速辟谣,明确否认污水混入管网,并表示水质指标除气味外均正常。
随着事件发酵,余杭区政府于 7 月 19 日发布通报,初步查明异味源于特定自然气候条件下藻类厌氧降解产生的硫醚类物质,如二甲硫醚。硫醚类物质在低浓度时就会散发恶臭,高浓度下可能引发恶心或中枢神经系统问题,所幸此次事件中该物质浓度较低,未达到危害健康的水平。政府方面强调已切换水源,确保出厂水质安全,并成立了由国家、省级专家组成的调查组,对事件展开进一步核查。同时,针对 “粪水” 谣言,警方依法进行了查处,呼吁公众不信谣、不传谣。
此事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反响。部分居民要求公开详细的水质检测报告,以切实了解水质状况;同时,质疑水务公司在初期应对迟缓、信息透明度不足。受事件影响,居民纷纷抢购桶装水,不少家庭在饮用水方面额外支出费用,甚至部分家庭因用水问题选择外宿。独居老人等群体由于获取信息渠道有限,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在舆论层面,网上讨论热烈,部分帖子直指水源管理存在问题,认为藻类污染事件反映出水厂在监测或处理能力上存在短板。
余杭区自来水发臭事件虽初步查明原因,但仍有诸多后续工作亟待完善。水务公司在应急处理及信息沟通方面的不足,暴露出其在保障居民用水安全、维护公众知情权上的改进空间。而居民对水质安全的担忧以及对信息透明度的诉求,也需政府和相关部门予以重视并妥善解决。唯有如此,才能在未来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切实保障居民的用水安全与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