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克坚丨减持美债:另一场风暴
2023-01-22 发布在 · 财经
原创 温克坚 转载自:讲张
2022年12月30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收复6.90关口,为当年9月来新高,日内涨超600点。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收复6.91关口,日内涨超600点。
随着疫情管控措施调整,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绝望情绪开始退潮,反映在人民币汇率上,看空力量阶段性失去动能,人民币汇率近期明显反弹,对深陷汇率维稳战役的中国货币当局来说,或许可以暂时松一口气。
然而,央行在汇率维稳领域的“成功”,很可能只是某种刻意凸显的宏观景观,因为相对而言,公众对汇率最为敏感,2022年4月中旬以来的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已经接近触发社会连环反应的阈值,货币当局被迫采取行动对冲市场的单向贬值预期,塑造人民币汇率小幅正常波动的公共印象,为此央行可谓费尽心机,外界很难看透其中的策略机巧和耗用的资源。
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任何事件都不会只有单一后果,在公众不那么敏感的领域,很多宏观数据昭示着晦暗的经济前景。这其中,中国减持美国国债是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
2022年12月15日,美国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10月中国大陆官方所持有美国国债环比减少240亿美元至9096亿美元,持仓续创2010年以来新低。
此前的2022年5月份,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为2010年6月以来首次跌破万亿美元大关,此后持有美国国债规模连续6个月低于1万亿美元。
据统计,9月份以及10月份,中国减持美债总额高达622亿美元。根据这个趋势,等美国财政部明年1月份公布11月数据时,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很可能跌破9000亿美元。
中国持有美债跌破1万亿之后的半年又跌破了9000亿,这本来应该是史诗级别大事件,是中国经济步入严冬之后各种复杂交错的经济病症的宏观表征,数据令人惊心动魄,相关分析和评论应该在舆论场反复震荡。然而由于有关机器的“议程排斥”, 这样一个大事件似乎寂寂无声,波澜不惊。
当然,要说完全寂寂无声也不准确,网络上并不缺乏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民族主义喧嚣。比如其中很多论调认为,中国减持美债,意味着美元在全球影响力正缓慢下跌,假以时日,美元霸权将会走下神坛。更加戏剧化的表述是,当中方持续减持美债之际,压力之大连美国财政部长都慌了,主动接洽中国大使,希望手下留情。当然这种民族主义歪爽叙事太低级,要靠此收割流量事实上越来越难了。
另外一种相对高级但不脱民族主义叙事底色的论调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美元霸权受到越来越明显挑战,减持美债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选择,不仅仅是中国,连日本、沙特以及欧洲等国家都在不断减持美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确证,俄罗斯和中国贸易中已经大量使用人民币支付,前段时间沙特也和中国探讨原油贸易协议,以人民币计价支付石油。
然而这些说法没有一个站得住脚。
这里不拟提供更完整的论证,只需要强调一点,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前提是可自由兑换,过不了自由兑换这一关,任何所谓国际化都是形迹可疑的。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货币当局进行了长期而大量的政策铺垫,但以十多年之功,距离人民币自由兑换那惊险一跃似乎更加遥远。
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幻——尤其是流动性泛滥和宏观债务杠杆高企,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体的阿喀琉斯之踵,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官方其实早已失去热情。这些年来,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人民币逆国际化”才是更真实的潮流,具体表现为强化资本管制以及对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干预。至于媒体热炒的俄罗斯对华贸易以人民币计价,其实更多只是具备政治和外交层面的象征意义,而和沙特原油协议最终不了了之的深层因素,主要原因恐怕不在于沙特方面,而是货币当局并不希望更多人民币在中国经济体体外循环,因为那样意味着在离岸人民币市场调控难度越来越大。
简单地说,中国减持美债,和所谓对抗美元霸权无关,和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无关,网络上那些民族主义喧嚣,属于根本不了解美国国债特征,更不清楚中国之疾——当然,浅薄和无知本来就是民族主义叙事的特征之一。
这里顺便提一句,相比于其他国家,外汇储备对中国的意义是独特的,同样减持美国国债,其意涵差异巨大。日本持有巨额美债,是因为其经济结构本身高度国际化,境外经济活动频繁,而中国持有巨额美债,恰恰是因为中国资本管制,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外汇储备无法通过市场化机制配置,官方独家掌控着大量外汇储备余额,购买美债成为一种迫不得已的保守投资策略。
对那些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经济体而言,货币当局既不需要捍卫汇率,也不需要捍卫外汇储备规模,一切都可以留给市场来决定,因此官方持有外汇储备只是反映其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但对中国货币当局来说,由于官方实行所谓“有管理的基于一揽子货币的市场化机制”——实质上就是人民币汇率不能自由浮动,捍卫人民币汇率稳定成为货币当局的主要职责,保证超常规模的外汇储备作为干预市场的手段和资源,就成为必然选项。
那么官方不断减持美债,到底出于什么原因呢?理论上减持美债,可以基于市场优化逻辑,比如增加黄金储备和特别提款权(SDR)或者其他债权。减持美债所对应的那部分外汇储备,也可以转换为其他资产,比如外汇资产组合中增加风险偏好,投资于一些可能带来更好回报的资产,包括石油和铁矿石等资源型资产,一些官方学者也善意地从这个角度进行解释,认为货币当局正在推进中国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然而央行含糊其辞的货币政策报告和国际收支报告,并没有有效地说服市场。
而市场有另一套反馈机制。从2022年4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尤其体现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已经数次跌破7.25,除了疫情管控带来的经济前景的预判不同,造成人民币汇率的相应波动之外,我们可以观察到,人民币离岸汇率总会在某个节点上触底反弹,市场合理地认为,中国货币当局在捍卫人民币汇率的阶段性底线,比如7.30就可以被认为是阶段性底线。
应该说,迄今为止,央行多次成功地捍卫了这个底线。但是经济学最重要的一条规律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捍卫人民币汇率的成功,是有代价的,减持美债带来的外汇储备流动性,很可能就是付出的代价。此前学术界曾经反复争论过保汇率还是保外储的困境,虽然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但要对抗人民币贬值趋势,不付出外汇储备的代价,是不可能保卫汇率的。
正如我以前提过的,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确不是最佳资产配置方式,但却是一种比较保守稳健的配置方式,是中国向国际资本市场发出的最稳健的信号。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持有的美债是最透明、流动性最充分的一块资产,这是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国家信用的信心所在,是中国经济体通过国际金融体系发挥功能的压舱石。
中国不断减持美国国债,意味着外汇储备结构的恶化,意味着官方越来越深陷相互冲突的目标。随着风高浪急的2023逐步展示真容,货币当局越来越缺乏安抚市场信心的工具,市场终将会作出反应——另一场风暴可能会不期而至。
2022年12月31日